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经过无数矛盾斗争后形成的。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轨迹,我认为存在如下三个阶段:相互对立,相互适应,再到相互融合。实行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困难人们是有目共睹的,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优势互补、完美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才能避免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走过的老路,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也随之相互交融,各种思潮起伏跌宕,使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多元价值取向现象,同时也让人们价值选择陷入了盲从的深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与引导的科学之路,必由之路,加强其实现途径探索,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经济制度与道德规范:起源、效用差异及其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既要切实搞好经济制度建设,以实现“集体力量对个体行动”的有效控制;又要注重意识形态管理,使经济制度建设与道德规范建设相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并使这种新型的制度体系在一个良好的政治道德与意识形态环境中运行。  相似文献   

4.
王钦 《消费导刊》2011,(10):180-181
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建设和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实现灌输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灌输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才能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内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东剧变和国际共运处于低潮,使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减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新的历史境遇之中,更加面临诸如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淡化等四大严峻挑战.针对这些新挑战,我们可以从基础、核心、途径、机制等四方面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田应美 《商》2014,(11):185-185
信息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社会和个人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也因此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如何借助信息网络的力量,有效应对网络传播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切实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滞后的意识形态却阻碍经济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祁文峰 《商》2013,(20):335-335
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阶级社会以来,意识形态教育一直服务于统治阶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最基础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是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秩序,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构建网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只有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贯穿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才能使之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1.
张彤 《商》2014,(36):194-195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们的认知、生活、交往方式,为人类开启了一个广阔的领域、这个广阔的领域,因其独特的迅捷性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针对网络发展对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冲击,应从加强网络媒体阵地建设,加大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等方面为着力点,采取措施,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搭上"网际动车",确保在网络空间各种意识形态的激荡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近年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当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职学生应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能够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赵静敏 《中国市场》2014,(24):54-55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重构问题,力求在本国国情的框架之下,继承与创新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在分析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现实挑战以及阐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认同与重构的紧迫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重构的解决路径,期望本文的写作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肖应红 《中国报业》2012,(8):154-155
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总结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正视当前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以文化形式出现;而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产生的土壤,反映了意识形态制约下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正在由人们的世界观或思想概念向大众日常生活经验本身转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要以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又要对日常生活世界进行引导和提升。在当代中国,就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须实现其内容形式的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媒体化、宣传普及的商品化、影响范围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8)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长期执政的重要现实问题。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探究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具有重要意义。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就必须先对意识形态的概念有所了解,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7.
俞中 《消费导刊》2009,(16):24-25
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来到中国,与无神论的中国一元化意识形态系统在核心结合部位和结合点的高度一致和吻合,这使这两者的紧密结合如此的必然、自然和无可置疑。无神论在中国一元化意识形态系统中占统治地位是不会改变的,这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在这个系统中运行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以无神论为指导思想的基石的,这也是无可争辩的了,但这并不说明主流意识形态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分成两种:一是在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会随着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如:在我国近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由封建主义突变为社会主义;二是在一种社会制度确立、巩固、发展并有效延续时,主流意识形态会随着新时期的出现而出现发展变化;但该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变。总之,虽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会在社会巨变时发生根本改变,但它的无神论为指导思想的本质却是不变的,这和我国一元化意识形态系统中无神论占统治地位的核心本质,存在实质上的高度一致和吻合。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中央之所以提出并倡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旨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它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全面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以及对怎样建构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王宜萍 《商业研究》2007,(8):162-165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全面落实需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其必要的保证。现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公平为基石,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形成合力,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我国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国家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研究和掌握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想、新特征和新情况,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把握好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本文基于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