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股市低迷、房地产不振、产业结构转型、企业大举“西进“及入世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分业体制下的台湾金融业陷入了困境,以银行业为甚。为走出困境.打破金融业发展的体制瓶颈.台湾政府依次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改革,以推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一是上世纪90年代取消金融业准入壁垒和地域壁垒,允许民营资本设立新银行.放宽金融机构申请设立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跨区设立分行限制;二是2000年通过《银行合并法》鼓励银行同业并购,  相似文献   

2.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成立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股市低迷、房地产不振、产业结构转型、企业大举"西进"及入世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分业体制下的台湾金融业陷入了困境,以银行业为甚.为走出困境,打破金融业发展的体制瓶颈,台湾政府依次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改革,以推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一是上世纪90年代取消金融业准入壁垒和地域壁垒,允许民营资本设立新银行,放宽金融机构申请设立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跨区设立分行限制:二是2000年通过<银行合并法>鼓励银行同业并购,力图改善规模分散和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认为,这一阶段实质上认可了银行控股公司的地位;三是在2001年连续通过了以"金融控股公司法"(以下简称金控法)为核心的"金融六法",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简称金控公司)的法律地位.以此为标志,台湾金融业从分业正式宣告进入混业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3.
金融业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金融业的营改增不仅是我国宏观经济机制的变革,也是我国税收体制的重大转变。但由于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相对于已经营改增的交通运输业、电信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来说,情况更加复杂,存在诸多待解的难题。本文以对目前金融业征税现状的阐述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我国金融业营改增的必要性,探讨了金融业征收营业税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我国营改增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金融业出现了由分业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型的潮流,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基本上都完成了向混业体制的过渡,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金融业日益融入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金融经济瞬息万变,给中国传统的分业金融监管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应顺应国际潮流,在保持国内金融业稳定的基础上,分步、渐进的对我国现行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最终实现金融业的统一监管。  相似文献   

5.
朱世陆 《商业研究》2004,(13):95-97
金融业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的心脑和血液,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金融业现代化程度仍然较低。特别是加入WTO我国金融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针对我国金融业现代化困境,提出当前的难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来看,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是封闭的,金融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外资很难进入。我们推行市场化金融改革,为外资参与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外资对中国金融业的参与促进了竞争,强化了市场约束,促使中国金融业接受国际上通行规则,为改革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7.
以加入WTO为契机,对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从监管环境,监管现状和监管对策三个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了目前国际金融业经营与监管的趋势以及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同时提出了完善改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若干建议,以期进一步健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我国金融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一个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正是进行有效金融监管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首先阐述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概括,从法律法规、监管方式、内控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多边贸易体制的博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ATT/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是摆脱贸易政策选择“囚徒困境”的制度性安排.它为各成员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提供了一个博弈平台。文章介绍了贸易政策选择“囚徒困境”.并从多边贸易体制的产生、建设者、互惠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争端解决机制、谈判机制等各方面分析了其运行的博弈原理,说明多边贸易体制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系统。  相似文献   

10.
创新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姝  廖静 《价格月刊》2008,(5):44-46
笔者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企业融资资金来源的分析,剖析了资金来源单一化导致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发展上的"两难困境",提出了今后房地产企业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两个融资方式上进行创新的建议,以协调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1.
舒予维 《现代商业》2007,(7X):47-47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中,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了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在分业经营体制下明显难以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要想做大做强,我国金融业唯有积极应对,主动创新,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而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回归,必然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财政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指出一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是该国金融监管体制架构的决定性力量,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只有不断改革,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表明,传统的功能性监管体制已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目标导向监管体制虽然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法律和技术上的障碍,其效果也未可知,但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信托业务结构的设定范从来现代信托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展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深化。正因为如此,信托业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获相当程度的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业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金融业在互联网上的延续和创新性发展,它的到来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就是说,由于线上和线下的发展平台和环境不同,互联网金融业在信息化的时代下要有所改革与创新,才能增强联网金融业的竞争力,实现它的新发展。下文浅析了目前互联网金融业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传统银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互联网产品的质量、保险投资的监督与管理、把控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净化互联网金融环境五个方面做出了探究,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业发展迅猛,经过几年的蜕变,金融业已经从最初的不成熟走向了成熟化,各种金融衍生物的产生,昭示着金融业的风华正茂。然而,随着金融产品的逐步多样化,我国金融业也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体制,完善金融风险投资管理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主要从金融风险投资管理的概念,金融风险管理的种类,目前金融风险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来探讨完善金融风险投资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姚林 《广告大观》2006,(5S):5-5
2005年以来,中国报业遇到的困境已经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对于导致报业困境的原因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对于走出困境的方向似乎也找到了途径,这就是经营创新、产品创新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混业经营是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普遍做法,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为实现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即传统金融部门兼营证券、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部门业务,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18.
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出现了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金融业也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趋势,但我国目前对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监管。本文在介绍了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现状后,分析了在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最后就如何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就在美国金融业逐步放松管制、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1990年代,中国意识到了在监管不善条件下混业经营体制导致金融风险的可怕性和严重性,中国又走到了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之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老路  相似文献   

20.
P2P网贷市场是互联网不断发展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但同时也为小微企业注入了大量的风险。本文分析了小微企业在P2P网贷市场上面临的融资成本较高、问题网贷平台较多、信用监管体制不完善的问题;进而探讨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信用机制缺失、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融资门槛过低;针对这些风险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构建公开透明的大数据平台、设计信用评级机构的策略来防范风险,希望P2P网贷能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