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倩 《市场周刊》2020,(18):0162-0162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为我国的服务业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带动了我国相关的就业效应。随着服务业市场的日渐激烈,想要在服务业中有更加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做好对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工作,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服务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文章对我国服务业开放的就业效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有着较快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与日俱增。2006年12月11日,我国在银行、保险、电信等敏感领域实现全面开放,服务业市场将引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现状着重分析了服务业全面开放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积极、消极影响,并提出针对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更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服务业开放正成为全球化新特征。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开放总体上也滞后于制造业开放。我国在服务领域的开放水平不仅落后于发达经济体,甚至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服务业开放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解,担心开放带来风险。但更主要的可能是某些部门和局部利益,导致服务领域的改革和开放相互掣肘。推进服务业开放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解决几个认识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开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开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国内外业界和学界对我国服务业的开放评价不一,甚至相左。因此,多维度评估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对消除国内外的一些偏颇误解,进而制定和实施新时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服务业开放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一、协议开放维度(一)加入WTO承诺服务业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我国零售服务业如何“与狼共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承东  陈强 《商业研究》2002,(2):98-101
入世后,中国零售服务业将在几年之内全面开放,外资零售企业逐渐进入中国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全球零售“巨 头”咄咄逼人的势头,我国零售服务业与国外大型商业集团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根据我国零售服务业对外开放现状 和我国零售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采取对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理论分析服务业开放促进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升级以及资源错配调节效应的基础上,科学构建了服务业开放指标,并运用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服务业开放在总体上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服务业开放与资源错配的交叉项显著为正,即资源错配程度越轻,服务业开放的促进效应越显著,即使改变测度方法和控制内生性以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服务业开放的促进效应在不同贸易方式、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细分服务行业而言,金融保险和通讯网络的外资准入放开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不仅要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还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改善资源错配,从而为“中国制造”向中高端攀升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全面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承诺时间的逼近,根据WTO金融服务框架的有关规定,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现状及金融服务市场的全面开放可能带来的冲击,提出我国金融服务业在市场开放进程中应采取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WTO过渡期后,我国全面履行市场准入承诺,服务业成为开放的重点。一些竞争力较弱的敏感行业也要开放,很多领域将取消对外资在地域和业务方面的限制。我国服务业如何应对外国同行的激烈竞争、服务贸易如何迅速发展和创新等都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剖析了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WTO过渡期后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索了服务业开放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机理,利用我国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机理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服务业开放能显著促进包容性增长,且产业结构较优、地方公共财政支出较大、失业率较低以及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从服务业开放中获益更多。进一步研究发现,服务业开放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受劳动力市场有效性的调节,劳动力市场越灵活,创新效应就越明显,对包容性增长作用也就越强。最后,文章从服务业开放的视角,为推动我国包容性增长以及形成更高层次的服务业开放新格局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知识型服务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微观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贸组织千年回合谈判将知识型服务业列为两个主要议题之一表明,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已成为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知识型服务业跨国公司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知识型服务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微观经济影响以及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世贸组织千年回合谈判将知识型服务业列为两个主要议题之一表明,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已成为今后国际的发展趋势,知识型服务业跨国公司必将失常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知识服务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微观经济影响以及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经贸》2009,(5):12-12
印度尼西亚将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者特别开放货物运输、货物保险等67项服务业,具体细节将载入即将发行的投资项目修正目录。2010年东盟国家将建立经济共同体,印尼开放这67项服务业旨在支持东盟计划。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服务业对外开放正成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美国是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是经济开放度和自由度最高、市场经济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了解美国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及其相关限制措施和考虑,对于我国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等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加快服务业开放的新阶段,吸取制造业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建立一个FDI的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对科学地指导外资引进工作,提升服务业开放的水平至关重要。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引进外资进行全面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以往简单化、平面化、数字化评估体系导致制造业对外开放工作中的某些不足,提出一个新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FDI评估体系的初步框架,并提出借鉴制造业开放的经验、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红 《商业时代》2007,(36):13-14
实施开放战略、集群战略和融合战略。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分别对这三方面途径作出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服务业市场开放实践已进入了与贸易伙伴国间进行具体国内制度协调的阶段,而这种国内制度的国际协调无疑会促进中国政府对服务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近几年服务业正成为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文章重点研究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经济效应,通过分析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影响,以及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产业价值链效应、就业效应及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得出我国必须有步骤地开放国内市场,健全体制,才能更好地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发展我国服务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服务贸易额的增长也离不开FDI的利用,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加快,服务业在"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服务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结合我国服务业FDI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我国服务业、服务业贸易、服务业FDI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理清了它们的概念和关系;全面分析了FDI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服务业FDI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对策是深化服务市场开放程度;扩大服务业FDI流入的外溢效应;调整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扩大出口;规范投资制度,改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9.
马楠 《现代商业》2012,(21):199
生产性服务作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粘合剂,将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连结起来。文章对于生产性服务贸易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廓清,对于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服务业、主要制造业门类的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开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必将发生一定的变化,总体增长速度将加快,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将有所上升。面对新形势,我国应采取必要的对策,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在产业政策上积极引导、合理安排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并在立法上对服务业投资加强监管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