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港口物流系统绩效的评价在港口物流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合理的港口物流系统绩效评价对港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在简要介绍港口物流系统绩效评价的含义与功能的基础上,具体对如何结合利用平衡计分卡和卓越绩效模式来构建港口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介绍,可以为相关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分析港口物流系统的构成,运用FCE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港口物流系统进行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并借助Matlab软件确定各指标权重,验证所建模型的合理性。以环渤海地区主要三大港口为例,进行FCE计算评价,计算结果排序为青岛港、天津港、大连港,符合三大港口物流系统实际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部湾组合港物流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了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体系的权重,并运用无量纲化处理得出的结论,对广西北部湾组合港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准确的把脉。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贸易猛增的大趋势下,这个地区巨大的发展潜力开始显现。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较多,发展港口物流,带动其腹地的经济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在研究港口物流及其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比较,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多层次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环渤海各港口的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伟  杜丽娟 《商场现代化》2007,(16):125-126
本文建立了多层次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特尔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得出了环渤海地区港口物流竞争力的排序。  相似文献   

6.
港口作为区域经济物流子系统的进出口岸,其发展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评估港口发展对河北省区域经济的影响,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了包括四个主要标准: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相关产业和环境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定量方面揭示了港口发展对河北省区域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层面探讨物流产业效率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借助2011—2016年北部湾六市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作为主要城市的南宁和北海缺乏协同发展,对该区域物流发展贡献不大;钦北防三个港口设施不够完善,缺乏枢纽港口。  相似文献   

8.
以北海市为例,根据协同理论,构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以2009年为基期,对2010—2015年北海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度进行评价。计算表明:北海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商》2015,(37)
本文融合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这两种评价法,建立上海港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上海港物流运作绩效水平,并提出了上海港港口物流绩效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贸易猛增的大趋势下,这个地区巨大的发展潜力开始显现。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较多,发展港口物流,带动其腹地的经济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在研究港口物流及其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比较,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多层次港1:2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环渤海各港口的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力发展内河水运,通过水运带动城市经济,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湖北省政府强调争取到2030年建成具有产业支撑力的以武汉新港为核心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为探究武汉城市圈产业与武汉新港港口物流协同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采用优化耦合协同度模型对2008—2017年武汉城市圈产业与武汉新港港口物流耦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内河港口物流与区域产业耦合度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各市产业发展差距明显;港口物流与武汉城市圈产业耦合作用显著;各市港口物流与区域产业耦合类型空间差异明显;港口物流与区域产业关联性强。  相似文献   

12.
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共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港口独特的资源禀赋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的不可或缺,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彰显,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将共生理论运用于港口物流集群的研究,以共生本质分析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共生机制分析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共生界面、共生能量及系统稳定与均衡入手,深入分析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共生特性,为合理构建和规划港口物流共生系统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云商"时代,陆港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窗口,融合中国内陆地区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成为实现中国内陆与世界各地陆路城市及沿海城市"零距离"接触的重要物流通道。从智慧物流、陆港的概念界定入手,对陆港发展和智慧物流体系进行理论溯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陆港的区域发展现状,探究中国陆港的形成原因与发展阶段;进而根据智慧物流体系的要求和标准,从陆港货物运输体系、仓储作业体系、码头作业体系、物流装配体系、物流信息服务体系5个维度构建中国陆港智慧物流体系的评价指标,并据此揭示当前中国陆港智慧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陆港智慧型物流决策体系、内向型智慧物流体系和外向型智慧物流体系3个方面设计中国陆港智慧物流体系优化的"三位一体"攻略。  相似文献   

14.
徐兰燕  许继琴 《价格月刊》2012,(3):16-18,22
运用VAR模型,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依据1986年~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以及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数据,分析该省港口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国际贸易与港口物流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发展,国际贸易发展对港口物流发展的正向冲击大,两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伟  赵亮  黄莉  封学军 《中国市场》2009,(49):11-15,19
考虑物流节点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提出具有普适性的物流节点物流量预测方法体系,将物流节点物流需求分为趋势性、转移性和诱发性物流需求,引入生命周期理论确定物流节点成长曲线,基于供需动态均衡构建Logis-tics模型,确定物流节点物流量,并以豫南口岸物流中心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较之以往预测方法,该方法更为适合物流节点发展的实际,可为物流节点选址、规模的确定、布局和合理化运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唐山市在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方面有着与其它城市难以企及的发展空间。唐山市在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推动作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对港口物流产业的管理,把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根据现代物流的功能要求,对港口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建立覆盖面广、功能完善的唐山港口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实现港口信息资源共享;与国际优秀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唐山港口物流产业的国际化,提升唐山港口物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打造港口物流圆际品牌。  相似文献   

17.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当前港口成为福建物流的中心节点,港口物流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要素整合、协调和优化的重要途径,构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港口物流网络体系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对福建省沿海主要港口进行了宏观规划层次分析,根据各个港口与城市的关系、港口特征,将福州港和厦门港定位为主枢纽港(第一层次),泉州港和湄洲湾港定位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第二层次),漳州港和宁德港定位为地方性中小港口(第三层次),构建了一个以主枢纽港为骨干,区域性重要港口为辅助,地方中小港口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物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近年来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当前,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着物流系统条块分割严重,物流产业技术落后,港口定位和发展目标冲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水平较低等问题。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物流,应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技术,整合港口物流的功能,实现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隋博文 《江苏商论》2013,(11):45-48
港口物流作为基础性、聚合性产业,与国民经济体系及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特性。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模型,利用北部湾经济区相关历史数据对其港口物流产业关联特性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广西北部湾临港产业布局优化及转型升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晓娟  朱文涛 《中国市场》2008,(15):104-105
太仓港地处江苏省苏南地区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南岸,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第一外贸大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本文从介绍太仓港的基本情况入手,指出太仓港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的优势,并提出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