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分析劳动和资本在参与社会生产和物质形态两个方面的同质性,结合劳动生产率对两者内在价值的影响,确立了劳动和资本应该按统一的尺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共同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的基本前提,进而通过数学的方法计算出了劳动和资本在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时可以参照的比例即社会综合利率.  相似文献   

2.
目前,劳动在我国未像资本一样得到应有的尊重,"强资本、弱劳动"分配格局要求我国应像尊重资本一样尊重劳动.我国应从基本国情特点出发,在初次分配中建立充分尊重劳动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使劳动也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统一国民待遇、建立和完善就业体系等途径,实现尊重资本与尊重劳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只有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才能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一、关于劳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探索(一)建立劳动按贡献分配的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在按劳分配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对劳动按贡献分配,除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深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公有制基础上内在矛盾的揭示,证明即使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中,社会主义的初次分配也必须是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在于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生产力系统创造的,资本是社会生产力已在成果的保存形式,利息是对人们保存这种成果并促进其发展的一种奖励,按要素分配的比例决定,由一个社会历史的,道德的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各要素所有之间的斗争决定,该分配下造成的差别,必须通过剩余产品的分配来调节。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肯定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按其所做贡献参与社会主义分配的地位.然而在整个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路径如何选择,全社会对此并未达成基本认同.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管理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及方式,以期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完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对公共财政的理解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公共财政 我们知道,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氏族公社,头领们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负责管理公共事务。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也越来越多,氏族公社范围内为管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社会产品便向各个氏族去征集。这样公共需要的分配就从一般社会分配中独立了出来,这便是财政的萌芽。可见  相似文献   

7.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解放劳动生产力,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十六大报告阐述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原则,这不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关于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凸现劳动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因此要素价值论就能有所借鉴。本文以效用价值论为主线,讨论了要素分配论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凸现劳动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因此要素价值论就能有所借鉴.本文以效用价值论为主线,讨论了要素分配论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一种财产性生产要素,它与劳动、资本、技术一样作为生产的必要条件参与生产过程,存在利益的分配问题.通过对土地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现状以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分析,表明土地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存在地租流失严重,地价考核体系不健全与不合理,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与权利受侵犯等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征地利益关系调整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出现剩余产品之后,就产生了穷人和富人。富人占有大多数剩余产品,而穷人没有或者占有少量的剩余产品,所以造成了贫富差距,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或不公的现象。于是,社会矛盾就围绕穷富问题而展开。可以说,纵览人类文明史,富人与穷人的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金钱作为货币符号,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曾经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应当说,与十五大相比,十六大关于分配制度的论述又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在中共的文献上第一次提出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因为它有“贡献”。在经济活动中资本有无贡献?它是否创造价值?它为什么应取得利润?这些是在经济学说史上争议很大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初对此有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得不实行"资本得到利润,劳动得到工资"的财富分配公式,虽然知识经济的出现部分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国家仍然要重视"二次分配",以维护社会公平.本文分析了分配方式在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并重点分析知识和劳动相结合将带来的分配变化,指出国家应该重视并完善"二次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是企业分配中的核心问题。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就能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企业的发展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是形成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本文在分析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理论与机制的基础上,阐述我国要素价格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算了1988-2012年中国劳动、资本价格低估的程度,利用VAR模型分析了劳动、资本价格扭曲对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文章提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需要采取提高劳动议价能力,放松垄断行业管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我们必须走出当前理论争论的三大误区。自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和社会媒体都卷入了一场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与"不公平"的大争论,甚至把为了打破平均主义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的改革也作为造成"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人的平等为基础和前提,也以人的平等的最终实现为目标.但是,资本主义的平等只是资本尺度的平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设想提出了人的平等中的劳动尺度和人的尺度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执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处理好分配中的劳动尺度和资本尺度的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垄断现象的大量出现也使得收入分配对劳动尺度和资本尺度都出现偏离,平等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9.
郝鑫 《北方经贸》2012,(9):8-9,11
生产要素所有权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前提和依据。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统一或分散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有重要影响。分散的要素所有权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充分条件。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区别在于非劳动要素所有权的分散与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具有分散的要素所有权的前提下,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是劳动成为分配的唯一依据和尺度,非劳动生产要素具有统一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争议是兼有法律特征和社会特征的社会现象,从法社会学视角分析劳动争议就是劳动者阶层与企业主阶层围绕着资本利润的占有和分配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冲突关系。运用法社会学理论对劳动争议及其解决机制进行探析,单凭诉讼解决机制处理劳动争议存在弊端,必须强化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