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浩 《消费导刊》2009,(4):212-213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占领市场,电子支付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其资金流安全与否成为困扰消费者的一大问题,特别是使用信用卡进行电子支付,安全问题更让人担忧。本文介绍了信用卡电子支付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探讨了目前的几种安全认证方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银行支付结算体系越来越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察了我国支付结算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我国支付结算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对策,主要是:改善银行结算环境、完善结算体系功能和加强外汇支付结算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WTO经济导刊》2014,(6):12-12
5月19日至30日,农业银行信罚卡中心等在沪七家总行信胃卡中心联合主办“信用卡互联网支付安全宣传同”活动,活动以“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安全地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为丰题,从“互联网时代”和“信用卡支付”两大关键词人手,针对两方的特性普及了“钓鱼网站防范小知识”、“支付信息保护小知识”及“发现破骗后直当采取的措施”、“手机支付谨防病毒侵袭”、“防范信用卡网络套现”、“正确认识和使用预授权”等知识,旨在为广大金融消赞考普及互联网时代信用卡安全用卡知识,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1952年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发了第一张银行信用卡,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的金融支付工具开始逐步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包括欧洲银行卡逐渐盛行;70年代,在台湾、香港、新加坡也逐渐进入开始推广。它体现了方便、快捷的原则。随着金融IC卡的出现.它的便捷、安全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移动支付的出现,金融支付业务逐渐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金融支付与移动通信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使得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相互结合,提供客户随时随地的支付体验  相似文献   

5.
电子支付是电子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产物。当前国内移动支付主要是由移动运营商参与,银行并不是主导,安全问题仍是移动支付发展的一大瓶颈,而SET协议是针对欧美国家广泛使用信用卡的情况而制定的网上安全交易的协议,因此,本文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针对电子支付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提出安全保护网络消费者权益的对策,分析了SET协议下的电子支付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子支付是电子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产物。当前国内移动支付主要是由移动运营商参与,银行并不是主导,安全问题仍是移动支付发展的一大瓶颈,而SET协议是针对欧美国家广泛使用信用卡的情况而制定的网上安全交易的协议,因此,本文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针对电子支付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提出安全保护网络消费者权益的对策,分析了SET协议下的电子支付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移动支付是在交易活动中以手机作为支付手段,即将手机与信用卡号码链接起来通过手机代替信用卡来支付交易费用,它具有方便、安全、成本低廉等优势,但目前的消费观念、技术支持、利益分配、手续繁杂等多种因素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我国移动支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主要有虚拟支付和移动现场支付两种基本模式。移动支付提供商应着力于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共赢;正确定位,积极开发市场;强化技术支撑,确保交易安全;加强行业协同,规避政策风险;利用新技术,抢占新市场。  相似文献   

8.
耿玉德  孙侨 《现代商业》2011,(30):20+19
我国信用卡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时至今日,我国信用卡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并逐步成为我国金融行业良好运行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各家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仅国内四大银行2010年累计发行信用卡达14391.4万张。但由于外资银行的市场进入,加之2011年4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发表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国内银行的信用卡市场受到威胁。文章从我国信用卡使用行为现状出发,对国内某商业银行信用卡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银行信用卡良性及需要改进的指标,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促进该行信用卡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旭 《商界》2008,(12)
在支付宝这个支付平台上,各家银行的信用卡都是免费提供网上支付服务。支付宝不付给银行任何费用,信用卡收不到一分钱,银行完全是在做赔本买卖。  相似文献   

10.
网络购物是网上支付生存的土壤,网购规模的激增推动了网上支付的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更快捷的支付方式。但在发展过程中,网上支付也呈现出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安全保障方面。这就需要政府、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商家、消费者等一起努力,完善网上支付安全体系,保障用户支付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出通知,严禁利用信用卡。:D银行卡、支付卡等新的结算工具违规套取现金。此D举是为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打击经济犯罪,保障国’D有资产安全。通知强调,凡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D单位必须在银行开立基本存款帐户,单位的信用卡。D银行卡、支付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存人资金的,必须D从其基本存款帐户转人,不得人存现金,不得将销货D款存人。各开户银行对客户持有的单位信用卡、银D行卡、支付卡一律不得支付现金。对于存人单位信ZI用卡、银行卡、支付卡的转帐支票,必须将收款单位帐户户名写清楚,不得将其信用卡、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电子支付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威胁电子支付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此从技术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支付服务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以银行机构为基础、支付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服务市场格局。本文介绍了当前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状况,分析了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差异和共性,通过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对比了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各自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对支付服务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信用卡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包括交易,支付等现象.然而也逐渐出现了不利的现象,如信用卡套现,它增加了我国金融秩序中的不稳定因素,是金融市场体系更加混乱.本文从信用卡的现象谈起,涉及信用卡套现的危害,网络支付漏洞,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偰娜 《电子商务》2008,(11):71-73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成为电子商务交易中最为主要的支付方式,但支付过程中的安全和信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全面分析电子支付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从政府、银行、电子支付从业者等角度提出了改善交易中易出现的信用危机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启动电子支付的物理设备正经历三十年来的首次重大变革。结合国内外电子支付手段的发展实践,阐述了从信用卡和现金卡上的磁条开始,随后转向嵌入式芯片的渐进式变革,而如今这种变革正朝着移动通讯设备方向推进,从而使支付手段在全球发生骤变。同时,还结合了各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支付手段,充分展示了这些变革给消费者、银行、网络及基础设施供应商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便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外贸易》2014,(3):11-12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了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银联支付、快钱、通联、东方电子和盛付通等5家支付机构获准与合作银行对接签约。  相似文献   

18.
尹娟 《理财周刊》2006,(5):24-26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现金“搬运工”的体验。每个月从工资卡里取出现金,然后依次到各家银行偿还房贷、信用卡欠款、缴纳公用事业费……小额支付系统的全面构建,将结束这一历史。随着小额支付体系的全面开通,在一个银行网点就可以处理多家银行卡的存取、转账、还款、缴费等业务,实现“一卡(折)走遍天下”。不过由于小额支付系统还处在试点的阶段,实际上参加这一系统的试点银行只开展了部分业务。想要轻松实现跨行转账,还有哪些途径和方法,收取的费用又是多少?本刊为你悉数道来。  相似文献   

19.
周宝金 《商》2013,(4):133-133
特约商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与收单银行之间系信用卡收单业务合同法律关系,但双方签订的信用卡收单业务合同之间仍然不平等,应废除收单银行有权单方面认定特约商户套现行为的约定;收单银行为防范风险,可增加收单银行可采取的措施以及明确特约商户违约责任的范围,同时应保障特约商户的救济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费支付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信用卡支付手段悄然兴起,很多人不再使用现金支付手段,改用信用卡进行消费付账.同样,从2005年第一张公务卡的推出,事业单位陆续推行公务卡制度.公务卡以其小巧、便捷、安全等特点,深受广大人员的喜爱.但是事业单位却面临着公务卡消费监督的重要工作.如何有效地推行公务卡制度,成为事业单位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