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随着入世的临近,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缺位日益显露出来,为此,遵循国际规则,弥合金融法律缺位,已时不我待.一、制定符合WTO惯例的金融法制建设目标,填补国际金融自由化、产权股份私有化的法律缺位;二、建立混业金融体制,填补分业出现的法律缺位;三、制定综合监管法规,填补金融监管法律缺位;四、明晰产权,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填补所有权法律缺位.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使银行体系更加脆弱,导致各国金融当局更加重视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和金融业务的全球化推动了各国金融当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国际金融监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金融安全也逐渐步入深水期,为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金融安全监管机制必须有法律保障.在肯定金融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如何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引起国家广泛关注.金融安全监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在成为世界金融大国的同时,风险外溢更加凸显.明确监管主体、监管职能、监管范围以及所应遵循的监管程序,分析我国金融安全监管机制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完善金融安全监管机制的建设性意见,以期早日实现金融安全法律监管的合理和完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崔捷 《大众商务》2010,(4):114-114
金融全球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国金融监管当局搞好金融监管也不足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全球化传播。金融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实现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本文从金融监管的意义、监管趋势、我国监管现状等方面的论述,并探寻在金融监管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崔捷 《大众商务》2010,(2):114-114
金融全球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国金融监管当局搞好金融监管也不足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全球化传播。金融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实现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本文从金融监管的意义、监管趋势、我国监管现状等方面的论述,并探寻在金融监管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发展,金融混业经营以其特有的高效率性成为发展趋势,金融监管体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国际金融监管体制向统一监管方向发展。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中国分业监管的框架逐步得到完善。但是,我国现行监管体制还存在各监管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管理不协调、难以保证信息共享等实际问题,为此,要在借鉴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完善监管立法,逐步实行统一监管,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离岸金融由于其国际性和外部性的显著特征,决定了它相较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具有更高的风险。反思我国离岸金融发展历程的坎坷起伏,其症结就在于对离岸金融法律监管的缺陷。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法制,协调管辖冲突,设置科学合理的分离渗透型监管模式对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安全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创新的产生对宏观政策的制定、金融市场运行、商业银行透明度都有影响,金融创新能够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也能加剧金融风险的扩大,对金融稳定性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制定,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经验,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使得金融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使得研究"如何进行金融监管"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对金融监管理论的综述,揭示金融监管演进的历程,并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需要监管"与"怎样进行监管".旨在进一步揭示该理论对构建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金融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动荡,加大了国际金融风险。本文对金融全球化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业应对金融全球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我国现行金融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本文针对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与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在汇率制度、金融机构体系 ,尤其是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以及国际储备体系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 ,诸如汇率制度的差异性 ,各国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运行 ,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步伐过快 ,金融环境污染和金融生态失衡 ,这些缺陷是酿成一次又一次国际金融危机 ,阻碍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并积极参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小视,特别是开放程度较高、与对外经贸交流频繁的粤苏浙沿海三省更具代表性。文章分析了危机传导的机理,即危机从起初的信贷市场扩散到金融市场,再从金融市场影响至实体经济,进而通过国际贸易传导到这些地区的对外贸易行业。通过对外贸易与沿海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并着重从外部需求减少及美元贬值两方面分析,提出调整出口结构和出口市场、扩大内需市场、应对美元贬值策略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资本的国际化流动不断加强,促成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互相影响程度不断加强.背后是金融风险发生后容易出现全球化扩散.而实体经济因为大宗商品金融定价权的原因也越来越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资产价格的泡沫的出现和泡沫的全球化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资本的国际化流动不断加强,促成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互相影响程度不断加强.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资产证券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金融对于经济的渗透程度和影响程度加大.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相应资产价格的泡沫的形成和破灭的过程也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政府在这样的不同周期阶段的政策选择对于平滑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作者试图探讨政府在泡沫形成期和泡沫破灭期的理性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和素质要求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学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未来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实践入手,指出金融学人才培养必须把握全球化的业务规范和管理法规,突出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特色,立足在国际通用人才的培养模式下体现差异化特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出现的最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活动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金融风险则是与金融创新相伴而产生的。应当秉承注重充分创新与有效监管相融合的监管理念。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推进金融监管的体制改革,将消费者利益保护纳入金融监管范畴,以此来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会计准则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它的颁布实施,将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加快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时,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财务报表数据,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外汇管制自由与限制之判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外汇管制仍有客观存在的必要,外汇管制的自由与限制实质上体现了国家货币主权与相关国际规范的关系。一国的外汇管制在法律属性上具有国内公法性质与国际性二重性质,这使得外汇管制的域外效力要符合有关国际规范的规定,外汇管制的自由限度在于国际规范的承认与判定。但国际规范的限制规则同时也充满了灵活性的制度安排,这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金融自由化的不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美国次级债问题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现象,使国际金融出现了新动向,即价格风险、金融产品风险、经济全球化已经转变为制度风险、资源价格风险和投资全球化。通过一系列策略的实施,美国的金融地位将得到全面巩固和提升,美元霸权将进一步强化。在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的趋势下,我国金融规模效益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但我国金融规模与金融质量之间的“不和谐”引致了一系列国内金融新问题:金融质量缺失的风险问题、金融质量不足的环境问题、金融质量失衡问题和金融安全问题。因此,需要抓紧时机、把握方向,努力成为金融质量大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