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之美如何被西方人所读懂、所欣赏是一个难题。译诗难,译古诗更难。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体要素,更有音韵和意象之美。如何在古诗英译时传达这种意象之美?认知心理学的隐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诗歌意象和隐喻的关系,藉此可以找到适合不同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着手,首先阐述了翻译的本质,然后分别从符号学、文化语言学两方面,辅以古诗英译实例,讨论了古诗英译的难度与要求,最后提出了取得古诗英译工作成功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性,意象也是一种隐喻,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提出意象的英译,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古诗鉴赏时的审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古诗新画是丰子恺漫画创作中重要的类型之一,“新”体现创作者并非泥古不化,而是以传统精神写照现代人的生活图景。从哲学层面观照这类漫画可以窥见其中流露出画家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早年受道家精神濡染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中年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晚年回归到物我合一的生命体系中。丰子恺的古诗新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6.
意义是翻译的核心。本文基于兰盖克意象意义假说,从诗歌意象的可译性、诗歌意象理解的一致性以及诗歌意象的准确表达三个方面来解析古诗英译中的认知意象。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之作。《古诗十九首》多通过感叹人生中存在的生离死别、韶华易逝、知音难觅等人生百态,体现汉末文人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汉末文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对孤独的感悟、对社会价值的评判无不体现着人的自觉。社会动荡中的汉末文人们对生死存亡的更加重视,对人物品行更加功利化的评判标准,这正是人的自觉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标志着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的一组抒情短诗.诗中作者才情与感情的自由渲泻,真诚而深刻地内心坦露,客观景物与人生感受的密切结合,写景、抒情、议论交织渗透着纯熟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古诗十九首>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抒情诗歌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相思》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一首古诗,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喜爱,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汉诗英译,文章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相思》这首古诗进行解读,针对不同翻译版本的《相思》进行功能、物性分析,研究其英文翻译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特色上浅显自然、单纯质朴,有高度的概括力,且极其凝炼、含蓄;《古诗十九首》是对民间文学语言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论述了顾炎武的"古诗无叶音"学说,论述了特殊存在的叶声的原因,还阐述了叶音的某些价值,同时也指出了顾炎武思想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真率地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情,为之前诗歌作品所不多见。此种真情的抒发,与诗人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文章结合经学的衰微、政治的腐朽黑暗等时代背景阐释《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性、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译者如何在目的语中准确地表达蕴含在古诗中的深层蕴意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许均教授提出的"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这三个意义再生遵循的原则为出发点,分析许渊冲先生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英译文,体现出意义再生在古诗英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英译在二十世纪美国的经典化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原因,译文本身鲜明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所呈现的美学价值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译文学的研究应把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语境和译文的美学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性、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译者如何在目的语中准确地表达蕴含在古诗深层蕴意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许均教授提出的"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这三个意义再生遵循的原则为出发点,分析许渊冲先生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英译文,体现出意义再生在古诗英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下层文人集体创作的五言诗,诗歌中折射着作者浓郁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不仅源于动荡的社会现实,更来自于怀疑和否定的个体心理,这种心理结构的形成,深层次上归因于儒道思想观念之间的对立冲突,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作者特有的心理场,使得生活中的人事、物象通过这个心理场的筛选、过滤,从而使得诗歌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典型的、象征性的意象群,经过不同意象的巧妙组合,创造出“不隔”的意境,形成了《古诗十九首》率真、沉郁、悲京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不仅以其圆熟自然的艺术手法代表了汉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更以其摄人心魄的感伤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分析了翻译的的实质及翻译中的概念整合过程,简要介绍了四种翻译模型,并以中文古诗的英语译本为例,证实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不同文化之间高文学性诗歌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衔接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是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的有效手段。古诗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要想在译文中再现其文学之美,必须利用各种语篇衔接手段,进行相应的语篇重构,使译文自然、意义连贯。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的赋比兴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诗经>始,赋比兴就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对赋比兴理论问题的探讨也基本有了定论.然在分析具体作品中,即使有了理论也并非引刃而解一劳永逸.本文拟先对赋比兴理论问题稍作梳理,进而对古诗十九首进行逐诗分析,以求理清诗中所用到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