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构建和谐社会也对财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制约,应着力构建“和谐财政”: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完善税收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建设“生态财政”。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财政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政策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财力保障,财政政策转型创造了良好契机,新一轮税制改革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现存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也会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因此,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消除不和谐因素,使广大群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一系列问题,如收入差距、地区差距扩大,农民收入低且生活无保障,城镇就业形势严峻,贫困人口增加,医疗保险覆盖率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等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发挥财税政策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作用,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整要有利于有效地协调城市和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并对我国现有的财税政策进行完善,以顺利化解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资源与环境等问题,使财税政策起到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的国情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改革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在对现阶段和谐江苏构建中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和谐江苏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战略的提出,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准确理解"和"文化,辩证把握和谐价值取向的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至关重要;弘扬"和"文化,促进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战略的实施,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哲学,提高认识和处理思想文化领域复杂矛盾的能力,正确处理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在对现阶段和谐江苏构建中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和谐江苏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经济领域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公共财政的有效运用.通过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保障财政良性运行,以及健全缩小收入、城乡、区域差距的财政政策等措施,可以促进公共财政自身的和谐、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步加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非和谐的社会经济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文章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采研究政府应当采取何种区域干预政策,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并提出有关建议:强化增长极与周边环境关联度的政策意识;制定新增长中心建设与原增长极产业转移的宏观政策;实施政策性诱导为主的政府干预政策;构建"特色增长极"的区域经济策略;制定激励性的区域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作为和谐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和谐校园文化,如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创设和谐育人环境。为和谐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有待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公共财政实现的目标,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财力保障。运用公共财政手段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经济、依法理财等指导原则。公共财政要通过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的有效发挥来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3.
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从远期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要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要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地关注民生.实现由"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演进:近期公共财政体系设计和制度优化要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入手,遵循多支和少收两条基本线索,将民生问题纳入制度框架进行整体设计,加快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开发性金融助推中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撑,通过“铺路”、“搭桥”,带动社会资金、带动其他金融机构,使得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成为可能,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尤其是在国家的重点领域以及中小城镇建设等传统落后领域,开发性金融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出台对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难题与瓶颈提供了开创性的改革思路,为我国今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安全和加快工业化及突破“贫困陷阱”等因素,中国建立起能够贯彻赶超战略的高积累体制,此时财政的主要功能是将分散的剩余集中到国家手中用于建设,这个时期的财政也可以称作“生产建设型财政”,它保障了中国独立工业体系的形成。1978年至201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政府和资本共同主导发展的特点,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的目标,2003年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以后,财政转型加快步伐。由于工业化中期的投资需求、就业压力、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使得财政转型并不尽如人意。2008年以来持续的世界金融危机、国内收入差距过大的压力等使得财政转型所提供的扩大内需、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成为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未来财政转型的速度必将加快。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2年)是以突破旧体制统得过死、集中过多的弊端,以搞活经济为目的的放权让利改革时期;第二个阶段(1993~2002年)是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建公共财政体系、转换财政运行机制阶段;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是创建科学发展的财政体系、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新时期。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卫生从性质上讲属于具有较强外部正效应的准公共物品,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因此主要应由政府提供.在我国公共卫生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公共卫生支出在不同区域以及城乡间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应在公共财政下构建与之相应的公共卫生支出体制.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国家,解决财政危机不得不通过公共部门的体制创新,以达到"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治理目标。伴随全方位的政府治理,公共财政发展新理念得以树立,并形成了公共财政体制创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