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0~2010年广东省21个市30个制造业子行业的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区域聚集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都集聚在珠三角地区;第二,广东省新兴制造业和潜力制造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传统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广东省传统行业存在着过度集聚的现象;第三,广东省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潜力行业,而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个传统行业;第四,珠三角一带主要以回归系数较高的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和化学原料等新兴工业为主,而广东省其他地区主要以回归系数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广东省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应实行区域差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制造业2000~2007年面板数据模型以及2006年横截面数据回归模型的计算,对制造业4个高度集聚和3个低度集聚典型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以集聚行业和分散行业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政策、开放性等相关因素在产业集聚中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地区的开放性特性与劳动力要素特征是高度集聚行业区别于低度集聚行业的显著地区特性;各个影响层面对产业集聚的解释力度的排序显示:政策和政府因素、开放性因素和人力资源素质因素是影响制造业各行业集聚的关键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政策租"高于"集聚租"的观点,说明制度性软件环境对产业集聚的影响重于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对地区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选取区位商作为衡量指标,从制造业整体及其具体行业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影响该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要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本要素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应从产业对接、配套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等方面探讨制造业产业集聚,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中国的21个城市,使用区位商指数的方法测算了生产者服务业在我国城市中集聚的程度,并从整体层和地区层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城市集聚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生产者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城市集聚现象,但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资源特色。直辖市中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在东部沿海城市集聚度较高,而其他城市的生产者服务业并没有形成集聚优势。因此,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不同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促进生产者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5.
赵光 《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0):64-68
以2004~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以我国21个两位制造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特点,阐述了制造行业不同产业间的地区因素差异,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和产业转移背景下,认为应处理好制造产业的集聚发展,合理分配政府职能,进一步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基础,以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采用2009—2017年中国28个样本省区市的相应数据,运用网络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样本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整体较低,且成果转化效率低于技术研发效率;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并呈东、中、西部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从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技术研发阶段还是在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均显著;这种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均显著,而中部地区仅在成果转化阶段显著,西部地区仅在技术研发阶段显著。因此,应积极引导和促进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效率的作用,并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化促进成果转化;同时,应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别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工资水平有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未呈现出明显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抑制了制造业工资上涨;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各地区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始终不显著。研究结论对降低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工资水平有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未呈现出明显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抑制了制造业工资上涨;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各地区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始终不显著。研究结论对降低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区域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中国制造业的布局呈现出良好的集聚性,大多数的产业都存在集聚状态。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较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程度密切相关,产业集聚在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因此,加快落后地区的产业集聚,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视角,系统考察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能够对环境污染起到抑制作用;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对环境污染也起到降低效果;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耦合效应对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大。由此,东部地区应利用先发优势促进制造业集聚向规模化、环境友好的产业集聚模式发展;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利用后发优势,借鉴东部地区经验,制定合理的环境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合理发展来使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