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其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民工潮”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工潮”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因素。应该从拓宽农业劳动力就业渠道,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非常严峻。许多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已构成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增速下滑;户籍屏蔽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正规就业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加之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数量很大,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受阻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关系我国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重中之重。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落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障,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将为劳动力转移及工农业协调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及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践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刘易斯经典的“二元结构”人口流动模型到托达罗的三部门人口流动模型,对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的研究都是在工业化迅速扩张、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很大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依靠城市很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主要从农业内部空间的扩张着手,形成通过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本文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推动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五期间,我国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省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其核心问题,而此问题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农业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障碍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其路径是:推进工业化发展,扩大就业空间;实行“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以制度创新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以及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是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现有的大部分研究和调查结果并不一致。通过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农村地区带来了人力资源的机遇,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通过考察云南省农村地区企业和观摩学校课堂教学,并对企业相关人员、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结果发现,集权化的国家课程和应试主导的课堂教学并不能使农村学生具备企业人力资源所需要的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开阔、积极主动并富有责任感等素质,通过教育消除城乡不公平现象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城镇中的农民工,他们是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重要贡献者,但目前却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这反映出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机制的滞后,从而带来了诸如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建立城乡统一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等问题。因此,应从建立多层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资金来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相关法律与制度的建设与监督等方面着手,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社会保障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重要条件。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和自组织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需要健全组织系统,建立组织间的沟通、协调与衔接机制,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6.
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农村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安徽合肥为例,通过对合肥地区“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发现合肥市存在农村劳动效率低、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劳动力过剩以及城镇化建设发展缓慢等问题。可通过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放宽农村户籍制度、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建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保险体系等措施来解决舍肥市的“三农”问题以推进合肥市的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践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拓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缩小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是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此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二是要增加农业增加值,发展现代农业,这方面,舒尔茨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通过向农民投资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可行之路.农民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和信息,无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非常重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而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知识和信息分布不均衡,应强化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大众传媒的城乡均衡发展促成知识和信息的城乡均衡分布,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缺乏指导,就业渠道不畅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再就业置于同等地位,既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又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和外省市劳动力,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公平竞争的、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主要对策有:出台统一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流动劳动力的监控力度,完善资金支持体系,扶持骨干乡镇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主要是,劳动力转移的变化基本上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吻合;有较强的地域性;技能水平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主要有政策制度、科技进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改变,回乡投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开放农村消费市场等积极影响。也有政策难以落实,土地抛荒,农村地区消费和经营收入较少等负面影响。应鼓励和帮助劳动力回乡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利用转移劳动力智力优势提高农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许多问题,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妨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直接障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国家调控下的市场化的工业化道路,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