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要让广大农民致富,还要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重富裕,也要重文化。要“两条腿走路”,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和谐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去建设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农民增收观;基础是加快农村基层建设,改善农村干群矛盾;关键是发展农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重要条件是加大再造秀美山川的监管力度;保障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化步伐,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3.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对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当前农村人力资本开发落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大障碍。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分析,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好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应坚持以城带乡,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2月12日召开的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对2008年度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我院获得多项荣誉。由于在参与京郊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服务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学院被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授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设在我院的北京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被授予“京郊新型农民培养先进单位”称号;学院畜牧兽医系郭秀山副教授被授予2008年“京郊农村经济发展‘十佳’科技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农村建设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新构建,目的是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必要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需要政府适度干预,逐步形成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农民培训是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只有对农民进行实用的技术培训,造就一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文章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阐述农民培训的价值,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对农民培训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农民培训是关键。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任务艰巨、目标要求高、战略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应采取五大举措: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和谐新农村;坚持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融资体系,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完善新农村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果。上述举措的付诸实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内涵,从“六新”,即新农民、新产业、新村庄、新组织、新环境和新服务方面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最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主要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确立战略目标及其相配套的政策、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经济成长和农村环境保护上等。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固本之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我省农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和建议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农村选举制度涉及到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稳定、辽宁振兴的大局。规范农村选举制度,实现村民自治,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利于推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正确区分“共同行动”中的国家、社会和农民的职责。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主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建设,主导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和规划,主导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必须激发和发挥城市和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支持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群众,科学组织群众,用思想、道德、法律、文化、科技武装群众。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彻底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即解决农民最担心的养老、就医、子女升学等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人寿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意义及作用。如果农村人寿保险业务发展措施到位,就能起到稳定民心、凝聚民心的作用,这样才能让农民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奔富路,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吉林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是认知的,也抱有极大的热情。但现阶段也存在着“三差”(基础设施差、生活环境差、集体经济实力差)、“三难”(农民增收难、受教育难和组织难)、“三忧”(农民担忧搞政绩工程、一刀切和一哄而起)等妨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对此,农民提出了包括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规划先行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个经济学视角的农村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和谐发展的过程,只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复合系统三个部分协调统一的发展,才会使农村城镇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对农村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农民为市场主体,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实施市场化运作、进行人力资本积累和建设一个宜于农民居住的生态环境,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三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面临的五大新风险因素,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多支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娟 《全国商情》2007,(3):90-91,72
“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关键阶段。农民增收问题又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调节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角度考虑,分析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文章以新疆为例,对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与农民增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探讨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先在农民增收上破题。要正确处理好“内”与“外”、“取”与“予”、“分”与“合”的关系,要作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农村扶贫开发等工作,真正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积极运用价格杠杆,着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的价格矛盾和问题,要求运用价格杠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各项惠农价、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价格服务工作,提升为农服务水平.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要切实为广大农民办好事、办实事,使各种惠农的价格政策走进农村千家万户,从而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