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研究——以河南“钻60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管理是关键,如果处置不当,容易造成危机的扩大化,将会给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和国家安全的不稳定。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危机信息过程的有效管理便成为处在现代化发展关键时期所要认真思考的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河南“钴60事件”的信患管理过程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从其信息封锁、信患无序、信息纠正、信患对称四个方面实证研究来看。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须从信息公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媒体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等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但现有危机管理机制未能有效预警并应对此类突发事件。因此,研究如何完善现有管理体制与机制,有效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指出公共危机、民族地区公共危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含义。其次,深入分析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民族地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相关制度缺失与体制不完善削弱了民族地区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最后,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现有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与机制,有效提高其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与水平。具体建议包括: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与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信息沟通,加强上下联动;重视舆情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相似文献   

3.
杨鑫 《全国商情》2013,(12):10-11
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但现有危机管理机制未能有效预警并应对此类突发事件。因此,研究如何完善现有管理体制与机制,有效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指出公共危机、民族地区公共危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含义。其次,深入分析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民族地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相关制度缺失与体制不完善削弱了民族地区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最后,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现有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与机制,有效提高其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与水平。具体建议包括: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与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信息沟通,加强上下联动;重视舆情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相似文献   

4.
社会政治、经济和内部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可能诱发学生群体性事件。高校要积极建立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实施有效信号侦测;加强信息沟通,正面引导舆论,迅速处理危机;完善矛盾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阶段,给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得政府面对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存在着应对复合危机事件能力弱、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信息流通不对称、第三部门参与不足等缺陷。政府必须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打造一个完善的应急机制体系,建立危机管理的行政问责制,构建我国应急状态法体系,全面提高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媒介环境的变化加大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防控难度。高校应针对新媒介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发展与扩散的特点,通过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建立校园舆论监控体系、建立信息公布机制、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等方法化解危机,提高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防控、应对、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同能力与应急管理现实需要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危机预警机制,缺乏综合危机信息管理平台的,以及跨组织合作能力较弱。针对此,我国应从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危机教育、信息平台、应急管理法规、管理机构、应急管理评估体系及应急管理资源战略储备八大方面提升政府应急管理协同能力。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促使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不断出现,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与现状的研究,重视大学生的危机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与管理体系,优化信息沟通机制,及时进行事后学生心理干预,从而确保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够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9.
公共财政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应对公共危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体现为信息公开的淡化、法律条款的僵化以及问责机制的弱化.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公众对政府呈现出了差序信任的格局.通过溯源式的制度审视,这些问题可以归因为透明度的缺失、能动性的缺位以及问责制的缺席.因此,有必要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化解轨道上形成财税法律制度完善的共识,包括信息公开法律机制的深化、税收优惠法律机制的优化以及行政问责法律机制的强化.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是高校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增强危机应对能力,及时处理危机事件,善后危机处理结果,等等。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是矛盾的多发期,一些矛盾处理不当会导致群体性公共危机。本研究总结了公共危机产生的种类与原因,归纳了政府积极传播对化解公共危机的作用。通过对公共危机中有害信息传播规律的分析,并联系我国当前的传播现状——传播理念、方法、方式滞后;传播渠道协同性差;政府与部门之间无法信息共享;传统政府组织结构传播效率低,提出了改善公共危机中的政府传播需要改造传统的政务流程;完善危机政府传播机制;构建政府传播的电子政务平台。  相似文献   

12.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具有海量、分散、多样和复杂等特性,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的管理关系到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和长远发展,对基层央行加强应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分析了我国应急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其它国家管理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应急信息管理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互通机制是预防高职院校心理危机事件的长效之举。文章通过建立七类心理危机预警互通机制,全方位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与预警工作,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危机个案,确保高校的和谐、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园危机有多种表现形式。高校应全面分析把握危机发生的诱因,从提高危机意识、加强危机预防、完善组织领导、推进安全教育、优化安全环境、准确处置危机、做好危机恢复等环节入手,健全校园危机管理机制,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5.
当前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反映出一些地方党的执政能力还不够强,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也不够完善。要增强危机意识和执政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突发性社会现象,科学防控和处置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建立和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五大机制",即:平行多点的网络"共建-共享-共商"信息协同机制、"统一领导-分级分层-分工协作-高效精准"的救援救治机制、"权力-物力-智力-财力-民力"五位一体的资源聚集与运行机制、"法律-物资-科技"综合保障机制和"共享-共通-共商-共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治机制,有利于不断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管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危害性、可预见性、可控制性的基本特征。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管理是对发生的危机进行紧急应对、控制和解决的过程,高校提高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管理水平,重点要确定科学的管理战略,树立开放的工作理念,顶级预防,把握好危机管理主动权,以人为本,采取个性化管理策略积极应对,系统构建危机处理工作机制,重视善后处理工作,有步骤地预防、控制和消灭危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校园危机性事件的增多,如何处理已成为学校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校园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问题催生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极大地影响着初始危机的处置,危机发生后也会对当事人和相关学生群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有效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加强危机信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林 《全国商情》2009,(13):30-32
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危机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加强我国企业危机信息管理应从危机防范中的信息管理、危机处理中的信息管理和危机后企业发展中的信息管理等这三个方面进行全过程的管理,达到企业危机管理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财政治理能力是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的基础与保障。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危机财政治理,能够有效缓解突发重大公共危机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员伤亡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对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财政是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复合韧性治理的基础和支柱以及公共危机治理是财政的应有职能两方面入手,阐述了突发重大公共危机财政治理的价值属性。基于财政应急资金是财政应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核心,探究突发重大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治理机制的影响因素,最终从财政应急日常运行、财政应急预警防范、财政应急灾时处置、财政应急恢复重建、财政应急监督评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治理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