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的能源需求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需求预测是制定能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能源需求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文章结合我国能源需求的历史数据,首先用趋势外推预测建立了单项预测模型,并对趋势外推预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模型对趋势外推模型中的非趋势分量即残差序列进行分析,得到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最后通过比较得出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不仅准确性高、而且稳定性好这一结论.这对于我国能源需求预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1980~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对各因素与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拉动能源消耗量的增长,而能源效率对减缓能源消耗量的增长有显著作用;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而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灰色系统理论、消费弹性系数法、单位GDP能耗预测法是三种比较有价值的能源需求预测方法。在分别利用三种预测方法对四川省未来能源需求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实际预测中,综合运用这三种预测方法可以对未来能源需求作出更加精确的估计。  相似文献   

4.
应用Meta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关于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的22篇论文,结果表明,能源效率和FDI代理变量的形式对结果有显著影响,采用能源消耗强度或者能源生产率会降低得到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的结论,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会提高得到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的结论;采用能源消耗强度会更有可能得到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为负的结论;区分了FDI的来源地会更有可能得出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为正的结论;采用地区层面数据、样本数据年限越长越有可能得到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为正的结论;遗漏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控制变量会降低得出FDI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显著为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1995—2015年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能源效率的测度和的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1995—2015年间各地区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区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存在差异,四川等地区的能源效率位于前沿面上,而青海等地区能源效率一直较低;大多数地区的技术效率较高,表明各地区在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优化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化各个方面都对能源效率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探求中国市场化进程与能源效率之间的空间关联机制。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假设空间是均质的,往往忽视空间异质性问题。事实上,中国区域范围内能源效率和市场化水平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差异性非常显著。纳入空间效应建立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市场化与能源效率的空间关联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空间自相关),中国市场化与能源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交互关联机制,地理邻近的省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途径明显地改善邻近地区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对1996~2008年长三角都市圈十五个城市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该时期长三角都市圈工业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主要有:工业资本与工业劳动比、重化工业产值与工业产值比、工业能源技术变化对工业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影响;人均能源消耗和外商投资企业产出占比对能源效率有显著的负影响;人均工业产值对工业能源效率有负影响,并且人均工业产值和工业能源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未来长三角都市圈提高工业能源效率的选择是:注重发展高加工度的工业、产业的合理布局、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2005-2007年中国30个地区工业面板数据,将地区工业的研发总支出划分为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三个部分,在估算自主研发存量和技术引进存量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地区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地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自主研发对工业能源强度有显著负效应;国外技术引进对工业能源强度有显著正效应;国内技术购买对工业能源强度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国内技术购买并没有通过R&D途径促进地区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1993~2008年数据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考察了工业化发展水平与能源效率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促进工业化发展水平有巨大的作用,且两者间互为因果关系,但短期内能源效率对工业化水平的影响不明显。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好提高安徽省能源使用效率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要素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计算中,并由污染气体排放量这一指标来体现环境要素的影响,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能源效率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各省份、区域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总体看来,区域能源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的贡献较少。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产业集聚与EBM能源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综合径向与非径向DEA新技术的EBM模型,在环境质量约束下测度中国时序能源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经验分析EBM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发现工业化并不是影响能源效率的主导因素,能源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出U型变动特征,并且城市化率达到55.46%门限值将为工业企业的产业集聚创造条件,进而通过规模经济改进能源利用效率。此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使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并未产生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研究表明:中国货币需求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且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1983~1992年期间,中国利率政策基本上是弱有效的甚至是无效;在1993~2000年期间,中国利率政策基本上实现了其预期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品贸易已连续20年保持顺差,而出口商品价格及主要顺差伙伴国收入的变化对我国出口需求变动的影响是判断商品贸易顺差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文章利用1999年第2季度到2012年第4季度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同时考虑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估计了联立方程模型下中国持续顺差时期出口贸易的价格和收入弹性.结果显示:短期内,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156,需求收入弹性为1.044;长期看,中国出口商品的长期需求价格弹性为-3.803,长期需求收入弹性为3.434.估计结果表明,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我国长期对其维持顺差的六个国家收入的降低会减少我国出口商品的收益,这对影响我国商品贸易的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共住房消费融资模式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构建不同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与住房公积金关系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公共住房融资模式绩效。实证结果表明,在总平均、低、中、高收入家庭,公积金缴存额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弹性均为正值,公积金与住房支付能力同向变化。高收入家庭的公积金缴存额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弹性是最高的,而低收入家庭的公积金缴存额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弹性最低。这说明在我国公积金对高收入家庭福利的贡献大于中、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的福利得不到保障,而高收入家庭获得的好处更多。所以今后应扩大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对公积金制度实行收入层次分段制,不断完善公积金制度与公共住房协调配合的机制、设立健全公共住房基金。  相似文献   

15.
石油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能源动力。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资源的消费数量日益增加,但由于我国的石油资源并不丰富,近年来,石油消费对外部供给的依赖性越来越强。2012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7%,我国石油能源供给安全日益受到外部地缘政治风险和国际市场风险的严重威胁。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亟顺建立商业石油储备体系以保证我国石油能源消费的安全,降低经济运行的石油能源消费风险。本文主要运用LEAP模型对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和石油供给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商业石油储备的规模进行预测,最后为我国发展商业石油储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视角分析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经典OLS方法无法模拟地域间各种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的空间异质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能源资源禀赋与能源强度成正比关系,但GWR回归弹性系数差别很小;工业和重工业弹性的省域间差异性十分显著,是能源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降低了能源消费强度,但从系数来看,地区间略有差别;在市场调节机制下,能源价格变量在统计上不够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有力地降低了能源强度,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作用较大,而对外开放对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较大。本文研究结论为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1978—2008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修正”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除了第二产业对能源需求产生压力之外,第三产业也表现出了对能源消费的增长势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