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并且以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根植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标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自由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的特点。本文旨在挖掘传统"和合"文化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原理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以及对前人的城乡理念进行"扬弃"的结果.其主体内容包括城乡融合的逻辑必然、本质内涵和实现条件,最终致力于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从理论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是其思想精髓,尊重差异、包容和合、永续发展是其时代价值。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福祉与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遵循"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和合文化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4.
“和合”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追溯了“和合”精神的渊源,总结了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的具体内容,并且针对当前存在的信仰危机、环境污染、金钱拜物教等社会问题提出了“和合”精神所能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本文立足四川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总结了全省在城乡规划引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经验。目前,全省城乡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但是,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城乡整体差距明显、地区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大、城乡要素融合机制不够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不健全等。同时,本文还针对上述问题,围绕乡村振兴基本要求,提出了促进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构公民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使公民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沉淀,在建构公民国家认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价值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民族形塑"我者"、区别"他者"和抵御"文化虚无"打下了基础。在方法论层面,可以从增强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发掘文化符号价值以提高公民的情感归属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入手,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走向城乡融合.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我国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总结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就是要运用它来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现状及问题,以指导我国城乡统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启动农村改革注入发展活力的城乡互动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快速发展的城乡协调阶段、形成战略思想不断缩小差距的城乡统筹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发展一体化的城乡融合阶段。通过对四个阶段历史进程的梳理,将党领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逻辑主线归纳为对城乡发展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可以概括为递进的三个层次: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理论的坚持,满足城乡融合的基本前提;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理论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寻求工农城乡关系变迁的总体路线;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区域发展的血脉,新型城镇化强调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白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承担着"产城融合"、城乡统筹、文化传承等多重使命,其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应着力将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核心旅游吸引物,通过大地景观设计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文化不平衡。文化休闲产业项目建设应注重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产品开发注重深度体验,避免门票经济。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逻辑的始源规定是"史",从而和"中华史书"工作方法及逻辑内在契合。以此把握《资本论》史的结构,可整体显露"事的科学"的性质,即"专业史"和"总史"的事的统一,以及相应地以"批判"为内置工作结构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整体要求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学科方法"看待,以历史—思维—语言的体式具体把握学科发展逻辑,从中升华出"逻辑科学"。该结构克服了科学主义弊端,并通过经济学范畴构造,成功运用了黑格尔逻辑学,同时由于根本采用"条目体"的工作领衔体制,又能够控制纯逻辑的漫无边际。以此审视《资本论》的"中国之用",则借鉴意义完全聚焦于"副标题"之上,亦即在于体现中华经济形态史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结合,以促成研究上的"中华资本论"向"原创意义的中国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它的实质意蕴在于书写"中国人资格"的经济思维方法,通过阐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之"批判逻辑",实现"重新研究全部历史"之导向的时代感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主体地位,代代中华儿女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构成几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和谐思维成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显著特色。当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诸方面的和谐内容。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和谐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既可以丰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容,还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模范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战略的提出,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准确理解"和"文化,辩证把握和谐价值取向的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至关重要;弘扬"和"文化,促进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战略的实施,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哲学,提高认识和处理思想文化领域复杂矛盾的能力,正确处理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其中的和谐思想、德治思想和事物动态变化发展的思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内容。“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最高层面的价值诉求。孟子通过对“和”“合”及人与“天”关系的解读,重新阐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为当前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范导。  相似文献   

15.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和"2006中国乡村游"两大旅游主题催热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和谐,和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文化和谐掣肘是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硬伤,缺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现状成为和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探讨在和谐旅游目标下,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这要求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和合整体系统论,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着强烈的时代作用。和谐社会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一种天道与人道的和合思想;以人为本、处理好社会关系是一种人道和合的体现;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和生"的动态历程。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和谐消费模式体现在投资与消费和谐、消费环境和谐、消费主体与自然环境和谐、消费结构和谐、消费主体之间和谐等五个方面。这一模式对我国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有三大启示:一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消费模式的思想基础;二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度的投资率和消费率以及两者协调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消费模式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三是加拿大的和谐消费模式是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然演进的色彩较浓,但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太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智慧资源。以太极思维为指导,探究和谐班级的整体性、系统性、相容性等特征,在构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构成班级的各种要素,做到学生与环境的和谐;要注意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要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学会与人主动的沟通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着用于“天下治理”的深刻而丰富的和谐价值现。以《周易》“保合太和乃利贞”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和谐价值观,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为今用的精神,挖掘和诠释《周易》的和谐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探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和身心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