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文章对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示范区新时期新阶段的承接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嘉兴市在融入长三角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观念、理念接轨滞后于有形要素接轨,接轨主体作用偏弱,缺乏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整体接轨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长三角的发展给嘉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应该抓住机遇,坚持错位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步伐,加快区域合作规划,促进产业升级,承接大城市产业辐射,加强公共资源共享力度,加强市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转移"对促进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具有工业结构相似度比较低、政策及区域合作、地缘、人缘优势及文化背景相似等优势;同时,也存在承接地产业整体水平比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转移成效受制约,转出地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等不利因素。对此,应创新产业转移的微观转移模式,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变单一产业转移为产业链整合导向转移,提高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强粤东西及北部地区的环境建设,完善劳动力培训就业及宣传等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区域发展战略思路上发生的重要布局和走向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全球竞争视野下东部地区经济与产业率先转型;二是腾笼换鸟,以产业融合发展避免产业的空心化;三是绿色突围,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生态化;四是强调区域特色与优势形成经济增长的竞争力;五是强调关键亮点的带动,由点到到面。在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下,我国新一轮区域合作与发展将由"点对点"、城市与城市、以增长极为核心的"集化发展"向"泛化发展"延伸,进入一个以区域为主要单位、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格局的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具有国际经济一体化、次区域理论和区域合作理论三个源流.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来自于市场主体和政府,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次区域地方政府由于其特有的经济功能而成为一体化过程中具有二元动力倾向的利益主体,这种一体两面的动力机制发生了长三角一体化和区隔化的两大对冲力.演绎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曲折进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价值目标在于形成产业分工和规模经济效应,构建世界级的大都市群,实现次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利益互补,以及探索更具普适性体制创新意义的区域一体化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应用SWOT分析,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应进一步明确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合作的主体、目标、内容、途径及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农村金融合作的协调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在长三角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初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以来,如何实施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提出“三三”式海西发展模式,认为进一步加大立足于开放式发展的三种区域合作,包括与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发展、与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发展、与中西部的区域合作发展;以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繁荣教育事业和振兴闽南文化,将有利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苏州是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海门作出了高质量对接“沪苏”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海门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能力上的驱动因素测定,对区域比较优势等作出实证评价。海门与“沪苏”产业同构事实客观存在,海门制造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但近年来海门区域比较优势表现弱化,区域创新活动呈递减趋势。因此,必须重塑海门产业协同发展的内驱力,以合作性竞争新理念,实行融合发展与错位发展的双向推进;利用合意性产业同构,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培育和打造区域主导产业;以价值链的高端化、专业化嵌入上海、苏州等长三角相关城市的重点产业中,赋能海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红三角"地区的广东韶关、湖南郴州和江西赣州三市,山水相连,旅游资源丰富,且同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具备区域合作的共同需求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但其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存在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开发资金紧张等障碍。应通过政府联合、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以及产业带动等措施来推动"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日益完善,但也存在着一些障碍。上海海关作为国家设在上海口岸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应当提高集聚辐射功能,支持优化现代集疏运体系;发挥先行先试效应,促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海关监管制度,积极促进贸易便利化以及优化口岸服务环境,支持航运服务业发展。同时,海关还可以在口岸管理体制、"单一窗口"模式、长三角航运服务业发展基金以及航运金融产业综合保障体系等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代工产业的重要特征是出口导向型代工生产,一直以来产业内在升级动力无法有效建立,产业内源性升级进展缓慢,随着受到国际市场的外部冲击、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转型等问题的影响,代工模式下长三角本土企业升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详细分析了长三角企业代工模式的形成及特征表现,讨论了企业升级面对的问题,提出以内需增长推动长三角本土企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区域之一,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双管齐下,就要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而安徽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具有承接长三角产业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不足基础上,对其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长三角城市群41市为样本,利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专业化、多样化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专业化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且专业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产业多样化不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且多样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城市产业发展战略需要立足自身特征,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城市产业布局需要在长三角产业共生网络寻找立足点,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淮安地处淮河生态经济带,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突出,因此研究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无论是对淮安自身经济发展还是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长三角地区与淮安的产业发展现状分别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定,得出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对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积极的影响,最后从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的建设、产业分工协作、地方政策等方面提出淮安产业协同发展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回顾产业细分条件下长三角制造业同构问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制造业进行了分类。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对分类后的长三角不同类型制造业的同构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某些类型产业如轻工业等经过趋异化发展已经不存在同构现象,多数类型产业虽经历了趋异化发展历程但仍然处于同构状态,还有部分类型产业如原材料产业等经历的则是趋同化发展并导致了同构水平不断增高,这才是近期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框架,确定影响承接离岸外包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在参考国外问卷设计的基础上,对承接设计离岸外包最集中的长三角地区的设计外包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承接离岸外包设计产业钻石模型的强竞争力因素一个,中等竞争力因素三个,弱竞争力因素二个;我国长三角地区离岸外包设计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指数偏低,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作用不足和文化差异是导致钻石模型综合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提升承接离岸外包设计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是改善重要的弱竞争力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体育旅游事业得到一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策略展开研究,提出的体育旅游发展策略包括:完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加强体育旅游区域合作;提升体育旅游的认知度;加强体育旅游交通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各种层次的区域合作不断出现和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成功的典范,为我们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然而,长三角地区大多数产业并没有出现恶性竞争局面,相反,同构现象与高速增长现象并存,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进而指出长三角地区应实行"趋同"的产业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文章通过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条件、瓶颈制约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即推进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市发展一体化和外向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