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名号是专制集权统治的根本,从制度上确保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是与"世变"相适应的、"顺时俗"的一大创举。历代史家从《史记》的行文结构、文字风格以及对皇帝名号的评议等方面,对秦始皇"议帝号"诏进行了多方位的讨论。通过对秦汉时代诏书格式的总结归纳可知,"议帝号"诏末尾的"制曰可"并非衍文。目前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议帝号"诏的原貌,应当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2.
《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创造力为历代史书之冠。司马迁创作每个人物皆独具匠心,列传人物之间的联系丝丝相扣,值得玩味。从平原君生平最重要之决策——长平之战——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并结合《平原君虞卿列传》做完整的推理,可以发现司马迁为平原君作传的本意是拿平原君的事拐弯抹角地说自己也是忠言逆耳而将被历史不公评价的人,是一种对平原君的同情,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也是对汉武帝无声的抗辩。  相似文献   

3.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评述了《长沙经贸史记》的资料来源,研究了长沙古代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概述了《长沙经贸史记》中长沙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6.
南齐谢赫在枟古画评录枠中提出了"六法论"冠其首位的便是"气韵生动",它对中国绘画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气韵生动"的绘画艺术理念,经过唐代文人画家、宋代文人画家、元代文人士大夫画家和明清画坛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指导中国绘画笔墨技法表现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评价和鉴赏中国画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2016年贵州省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电煤供应紧张等问题;在"两大战略"推进中存在产业支撑不足、数据底子不厚等问题;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部分领域投资不振和项目落地较为繁琐等问题;开放型经济建设还需要面对周边自贸区"虹吸效应"、区域一体化"便车效应"和对接国家战略"边缘效应".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全省围绕成本、要素"两大痛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耕数据、产业"两大基础",全力贯彻两大战略;降低显性、隐性"两大成本",引领投资提质增效;立足革新、融入"两个角度",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是"四个全面"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核心内容是"六大精准",主要解决"四大问题",其中的"两大关键"是"资金资本化"和"收益定向化",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精准扶贫理论逻辑架构.从运行模式角度,就"资金资本化"和"收益定向化"而言,主要有资金入股、土地投资、资本积累、公共设施和资金信贷五大模式,各种模式均遵循了"资金资本化"和"收益定向化"的"两步走"战略.在具体实施中,"资金资本化"的主要问题是项目选择不科学、项目监管不到位、项目针对性不强;"收益定向化"的主要问题是项目盈利性较差、收益定向性不足和帮扶协议形同虚设.为此,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扶贫全流程进行无缝隙监管,加大动员力度实施贫困户全程参与式精准扶贫,明确项目产权确保贫困户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9.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历代前人所留下的古籍,记录了祖先们的卓越思想与作为,本文仅对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的理财思想作一探讨。《史记-货殖列传》汇集了汉代以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关理财方面的论述以及人物事迹,其中蕴涵了卓越的理财思想。本文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古人对"理"财的认识、古人对财富的追求、理财过程中的用人之道、古之理财者所具备的各项素质以及理财心态等等。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关心民众经济利益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 我国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货殖传》曾透过农工商贾,官吏军士,赌徒歌女,猎人渔夫,医士工匠等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认为他们都是为着追求财富和对经济利益的关心而劳作,因而作出结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指人们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它是每个人,每个社会集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从亲政起、到统一初期的二十多年间,在用人问题上做到了求贤若渴、任人唯贤、广纳谏言、放手用人。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现实的,也包括个人的因素。正是这种用人政策使秦王朝呈现出了人才济济、群星灿烂的繁盛局面,并在众多贤才的佐助下,得以消灭六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一统王朝得到了初步的巩固。然而秦始皇在其统治后期,却日渐走上了“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的歧途,这是导致秦王朝短祚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移风易俗对秦文化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陵园人造景观浅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详细剖析秦始皇陵园内某些人造景观经营萧条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议,以期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者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秦国吞并六国,完成天下一统,自然与其积极进取、求实重农、好武重法等秦文化特点有关,但秦文化留下的文字典藉很少,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该书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主要因其汇萃了先秦诸子的一些思想。这既体现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趋向,而且因统一后的文化禁锢,使其资料价值更显珍贵。由于秦文化重农求实的功利色彩很浓,故该书中关于农业的内容较多,本文主要就此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方言研究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在我国,方言研究始于先秦时代,虽然除扬雄《方言》这一专书之外,这一时期并没有其它的方言研究的专书,但这一时期许慎、郭璞、刘熙等人的方言研究无疑为我们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方言研究情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这一时期的方言研究也为后世尤其是清代传统方言学达到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秦文化具有率直坦诚、务实求真等优秀品格,作为秦地人的司马迁继承了这些优秀文化精神,其恢宏巨著《史记》的秉笔直书便是充分的体现,而其中对汉武帝的批评则是具有代表性的例证。也可以说,是秦文化铸就了一代“良史之材”。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视域中秦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经济视域中的秦文化研究亟需在文化经济学层面开辟出一些相对具体的研究领域。一是秦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挖掘与重塑问题,应从现代性角度挖掘秦文化的内在人文精髓,正视其深层中的秦文化圈与区域经济视域下的大关中经济圈具有内在契合性;秦文化的相关研究应该立足于大关中经济圈的现实,从文化资本角度为大关中经济的腾飞打造坚实的文化根基;三是秦文化自身的产业化问题,秦文化圈具有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应从经济与文化交叉的角度深入作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问题;四是区域间跨文化经济交流合作问题,秦文化研究应在跨省际、跨区域的横向文化交流合作中对其内在关系进行宽领域、多视角的全面研究;五是在研究中引入新范式问题,应有效借鉴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等一些新的分析范式,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处于社会形态的更替变动阶段,当时的统治者已对灾荒防治问题很重视.<周礼>把国家的救灾备荒工作概括为"荒政"范畴,后世救灾备荒一直沿用荒政概念.先秦荒政包容了广泛的政策思想,许多被后世奉为理论依据的救荒思想和政策,在先秦时已陆续提出和运用.有关荒政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救荒防灾工作仍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