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生性的金融供给与内生性的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外生性的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内生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不能忽视内生性机构在资金供给等方面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内生化发展的因素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帮助内生性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对策建议,从而有利于农村金融内生化发展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农村金融需求存在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给"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协调发展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才有利于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关系,提出应协调发展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金融是构成一国宏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自金融改制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基础.但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覆盖面、农村贷款情况、小额信贷情况、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来看,可以发现,我国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整体推进,构建完善的"三农"服务金融体系应该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中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缺失严重,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长期以来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之外的融资弱势群体的金融可及性.文章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小额贷款机构产生的必要性、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三农”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撑,通过金融创新,解决农村金融压抑问题,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意义重大.在总结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特征,剖析新形势下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矛盾的基础上,应该着力在农村银行机构经营转型的商业模式、农村金融产品和渠道的建设服务模式、激励约束机制和专业团队建设的管理模式、构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改革模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6.
王群琳 《全国商情》2007,(11):89-91
制度缺陷是影响金融深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中存在制度缺陷,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等方面金融抑制严重,而其他非农金融机构又得到国家政策倾斜,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制度激励与创新,以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经济的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现状的描述,分析了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问题,进而提出构建适应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资金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改革应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健全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农村金融改革问题又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本文从金融发展理论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所遇到的金融抑制问题,并提出进行金融深化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明确各金融机构的职责,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正确认识和引导民间金融;构筑农业保险体系,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防止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存在供给总量不足、机构数量萎缩、服务水平低下、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深化金融制度改革、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养金融人才、发展西部农村金融等对策建议,以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支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分布偏向东部地区,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则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分布的不平衡不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县域和乡镇的农村金融服务。通过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在国内的分布特点,得出影响它们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分布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萨乐普环行城市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市场需求量。研究表明,超速增长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可能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过度竞争现象,从而引起逆向选择或者是道德风险,最终导致农村信贷市场的崩溃。因此,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要严格审查,对出现问题的农村金融机构要尽早预警,对在规定期限内仍不能实现有效改善的,要通过市场手段进行市场退出。  相似文献   

13.
具备良好信用环境是农村获得更多金融投入的基础条件,金融投入对提高农户收入、培养农户信用意识发挥重要作用。以农村典型地区河池为视角,采用归纳总结、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对十多年来农村信用状况与金融信贷投入增长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劣与贷款投入增长率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设计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金融机构支农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层次的农户信用和金融机构支农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推进农村信用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给予农村困难群体惠农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特点。无论是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还是政策性银行改革,均体现了政府的强制性制度供给。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银行逐步商业化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将直面政策性银行和合作金融缺位的无奈与尴尬。农村金融变迁的结果并未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反而降低了金融支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运用六维度分析方法描述我国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具体状况,认为金融排斥会导致城乡二元化加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受限,社会排斥加深,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种状况源于金融机构自身商业性要求以及中部农村地区地理区位分布不利、经营效益较差等。今后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走有“农村特色”的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以缓解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状况。  相似文献   

16.
李刚 《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2):89-92
城乡正规金融资本错配严重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正规金融资本错配的主要表现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错配、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较难以及农村金融总体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干预、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农户政治经济弱势是导致城乡正规金融资本错配主要原因.而坚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加强外部金融监管,加强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业务的引导,大力完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完善三权抵押融资等将有助于缓解城乡正规金融资本错配,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论改革开放30年之缩影:农村金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经历了建立单独的农村金融、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四个阶段。相对城市而言,农村金融发展依然滞后,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表现为农村金融的结构和运作机制存在缺陷,服务设施差、机构网点覆盖率低、服务手段落后、产品单一、贷款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还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新农村和大力促进"三农"发展的背景下,各有关金融机构都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业务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业务、信贷扶贫等加大了扶持力度并调整了政策方式.然而,当前农村资金供需的总量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相当困难,征信体系建设仍需深入与扩展,小额贷款管理有待改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待突破,公共政策体系有待形成并需加强力度,担保与风险对抗制度的亟待建立,既要鼓励新金融机构的进入又要严格审批.  相似文献   

19.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镇江辖内8家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调查发现,农村法人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利率定价管理机制,定价能力逐步提升,但在定价方式、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应用、定价效果评估、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内部资金定价机制等方面仍较为薄弱,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