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来解决,地区间的产业融合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基于中间品投入产出关系设计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并采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30个省级区域为地区单元构建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分析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格局处于动态演进中,在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具有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板块特征,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运用QAP回归方法分析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变化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因此,应积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市场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弱化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的制约,进而提升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并优化其网络结构;在提高地区间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缩小地区间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2.
客观分析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和竞争状况,是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促进其发展的基础工作。本文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内地31个地区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山西省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产业环境和产业基础较差,但成长能力和产业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论文构建中国互联网区域化发展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并利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对中国互联网区域化发展竞争力的地区差异性情况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按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划分方法,得出三大区域内各省、市、自治区的各项指标数据的得分值及排名,通过综合的得分值及排名了解各个区域的互联网区域化发展竞争力水平。最后,通过实证分析结论对构建的中国互联网区域化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做一个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人力资源竞争力理论基础上,构建包括8项二级指标、28项明细指标的人力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利用2011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数据,对世界范围内5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综合得分为53.69,位列58个国家和地区的25位。8项二级指标中的人力资源产出和经济环境排名位于前列,具有竞争优势;健康状况、接受教育情况和社会环境处于落后地位,具有竞争劣势。  相似文献   

5.
福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时,根据科学、客观及可操作性的原则分别选取和构建了潜在和现实竞争力的30个指标,对2009年福建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可见,福建省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还处于中游水平。应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增加文化供给,提高科技含量,打造文化品牌等方式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金融竞争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以云南省十六个地区为样本,结合该省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区域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采集2011年各项指标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州区域金融竞争力作出评价,进而得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
边缘化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产业生态化创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缘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投资引诱力不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产业生态化是边缘化地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了边缘化地区产业生态化创新的对策措施,即: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建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产业结构整合优化、创立生态产业园区等。  相似文献   

8.
体育产业竞争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产业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PEST方法剖析我国体育产业的宏观环境,可以找出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流通业发展的特点为基础,试图建立一个反映地区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选取影响流通业竞争力4大主要因素和14项指标,确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利用江苏省2006年13个地级市的原始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地区综合竞争力指标水平。本文基本结论是流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同时具有动态收敛性。这为进一步了解江苏各地区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升地区流通业竞争力、提出客观的政策建议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传统模型、空间模型以及扩展模型,对2004—2009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从总体竞争力、由毗邻地区影响带来的竞争力、自身实际竞争力三个方面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高于邻近地区的增长速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邻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年中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并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科技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依赖投入规模,而不是依靠投入效率,具有粗放式科技进步的特征;科技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并呈正相关关系,即科技竞争力与区域经济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关联度和理想解法从四个层次对中国以及葡萄酒生产、贸易强国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智利、南非及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的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葡萄酒产业在竞争力来源方面具有优势,在竞争力表现及竞争力实质方面处于劣势,而在竞争力结果方面处于前列,最后就如何提高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文对中国30个地区2010年—2015年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广东、北京等东部地区综合得分明显高于宁夏、山西等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在不断弱化;包括山西在内的24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发展势头良好;全国低碳发展水平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低碳政策成效显现;一些地区在4个准则层上的优劣势差异明显,故各地区应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力求各方面均衡发展。应尝试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区进行逐年观测,并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区域矿产资源的竞争力强弱,直接决定本地区的矿业发展水平和矿产品供应能力。在给出矿产资源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全面分析影响地区矿产资源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要素,建立了包含矿产资源禀赋、矿产资源开发、矿业市场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支持五大评价系统、22项评价指标的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指标的分析、测算,构建了简便实用的分析评价模型,为开展地区矿产资源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现实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也是适应城乡产业融合趋势的内在要求.从城乡产业一体化的状态、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动力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保障等层面选取28个指标,设计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区域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进行水平测度,得出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城乡产业一体化水平由高到低的区域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市场化发展程度态势具有一致性;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但它是影响城乡产业一体化实现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的解决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等级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利用云模型在不确定性转换上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期间的建筑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水平差异性显著,总体上呈梯形等级分布;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建筑产业竞争力水平普遍较强,东北部地区次之,中西部地区普遍较弱。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构建一个包括4个维度,共18个指标的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法(ANP)能够全面考虑各维度及其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出该指标体系的权重,将ANP的评价结果与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可以为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两个系统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其耦合过程可以促进两个产业系统向更有序的结构协调发展.该文通过选取西部12省2014年~2019年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各省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整体而言,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耦合协调水平尚可,仅西藏、青海、宁夏三省份处于失调状态.云南"旅游-康养"系统在西部地区间耦合协调度最高,达到0.7979,且近年来始终保持在中级协调状态;宁夏最低,仅为0.2548,和西藏同为中度失调的省份;贵州是耦合协调水平增长最显著的省份,由2014年的勉强协调提升至初级协调并接近中级协调水平.同时,西部地区间存在区域异质性,西北地区大部分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低于西南地区,受制于自然气候,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这些省份的产业系统未能实现良性共振.因此,要重视借助优势产业的要素禀赋,强化对弱势产业发展的支持,从而实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依据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选取18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中国30个省市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整体呈现出从东到西依次递减的地区变化特征。应该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和培育风险投资基金等措施的实施,推动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缩小与发达省市的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在泛长三角区域这样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一刀切"的产业政策难以准确解决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地区的发展问题。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财政收入这对衡量"民富"和"国富"程度的指标作为经济发展等高线的"高程点",刻画出来的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等高线"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层次性与地区发展的空间粘性特征。以此为研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现状的基础性工具,通过进一步了解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布局等发展特征,泛长三角地区应进一步区别开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前者侧重于加快现代化进程;后者侧重于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区域内的非均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