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拓展农民就业新空间;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进行制度创新,还农民以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2.
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金融海啸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海啸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扩大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新空间;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改革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产品进行价格宏观调控;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相似文献   

4.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数进城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各种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应发挥的职能不够,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障碍重重.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转变劳务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的服务职能,制定并落实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析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系入手,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进而提出通过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对策,即: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大力营造和优化劳动力进镇就业与创业的软硬环境: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彻底打破和消除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与政策障碍;以改革和发展教育为抓手,全面培育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的提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必须突出基础性,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突出实用性,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突出差别性,搞好农村成人教育;突出针对性,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教育.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_的收入,也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因此,本文主要从次贷危机爆发的成因入手,分析次贷危机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速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若干对策,以此化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8.
农民就业事关国家发展、稳定大局,黑龙江作毋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从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就业整体状况分析入手,提出了农民通过转移实现充分就业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现新的困难.我国现有的城市偏向政策极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此,应该积极发展农村技能教育,调整农村二元保障结构,通过农业内部消化就业和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民就业;现阶段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越来越大的现实,说明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农民转移就业面临着农民素质低,乡镇企业、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社会管理缺位、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困难。为此,下一步雅动农民转移就业,不仅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搞好农民转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结构特征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结构呈现出转移比重逐年上升,受到各城市产业布局的影响,省内外就业趋于平衡等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存在速度慢、就业空间不足、转移能力弱、创业措施不完备等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陕西省城市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在县乡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和农民工生活园区,有计划地实施并村计划等,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2007年肇庆农民人均工资收入明显增加,农村人口外出就业所得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64%,这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但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2006年36万人),劳动力转移处于无序状态以及转移的规模和质量都很低的现状使得肇庆农民工资性收入从全省来看,刚刚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为认为只有真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问题,才能长远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赶超珠三角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广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的素质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农村劳动力的落后现状不适应农业产业集群要求,更阻碍了农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通过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制定农村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但总量巨大,而且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如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的原因,依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劳动力十分丰富、物质技术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农村人口骤增,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凸现出来。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农村发展需要农民收入提高,收入提高需要农民就业增加。十六大也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指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效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很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但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遭到素质的门槛,同时国企改革,使城市下岗职工和企业内部待岗职工日益增多,加上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由于农业比较收益的低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第一产业就业空间极其有限,提高农民收入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如何合理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尤其是非农就业问题。根据安徽省的资源禀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的现实,因势利导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全省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入户调查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从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但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正反两个方向的四种动力:城市不仅存在吸引农民入城务工的"拉力",也存在将外来务工者推回农村的"推力";而农村不仅存在将剩余劳动力推往城市的"推力",也存在将外出务工者拽回来的"拉力"。正是在正反"拉力"与"推力"的综合作用下,部分农民选择了"离土不离乡"或"离—返交替"的半农半工模式。因此,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拉住"劳动力,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农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元化和逐步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