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最近信托投资公司频频收购上市公司,其收购行为多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或民营企业假借信托投资公司的名义进行,在收购成功后,信托投资公司对上市公司不能积极行使权利,这种实质上的消极信托导致信托违背其设立初衷,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究信托收购中对消极信托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2.
试论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强制要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制要约制度是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一项重要的具体法律制度。其目的是在上市公司的控制股转移时维护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利益的衡平。然而,该制度也存在消极影响,即可能会提高收购的成本,从而减少收购的发生。对此制度进行法理分析,剖析其积极与消极效应,对完善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从外资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作为线索,逐步地分析了外资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原因和存在的必然性,收购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了外资公司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可行性方法,如:采用间接收购,合资,合作的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对上市公司的敌意收购通常不符合公司股东或管理层利益,因而容易引起收购双方的争执从而引发股市动荡。我国法律对公司收购进行了规制但并没有完全禁止敌意收购。上市公司应未雨绸缪,事先采取防御措施应对敌意收购,同时,在敌意收购来临时也应依法予以反击。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收购中保护目标公司的股东尤其是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法律对公司收购进行规制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法律公平实现的归宿。本文围绕上市公司收购中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阐述了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中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进而提出了一些完善这方面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是否带来了治理结构的明显纳?关键在于分析其财务绩效的变化.本文以管父理层持股与管理层收购的共性为前提,以深、沪两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合成数据截面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管理层持股及收购对公司各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非常微弱,其影响因子不到0.1%.从局部比较而言,实行管理层持股或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保护相对于公司利润的增长较强.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三大市场法规,构造完成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的整体法律框架。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的法规,有助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发行人、收购方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主体把握新的市场特征和立法精神,实现自身利益的维护和财富增值。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997至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综合得分逐年上升,收购当年经营绩效提高不太明显;而收购后一年增幅则高达7.3509%,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实证分析表明:管理层收购是一种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上市公司MBO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股权收购行为,已经悄然走进了上市公司的改制进程,MBO必将对上市公司的产权改革、治理结构变革有重大的影响。但MBO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绩效迥异,上市公司如何应对MBO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并购行业模式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98~2004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重组事件为样本,通过实证考察并购行业模式与收购企业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证实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行业相关性并购较无关性并购对收购企业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效应。同时,将对应于企业价值指标、有关并购价值创造的经济学假设分解成五类财务因素指标,通过比较不同并购模式下收购方指标变动特征的异同,揭示出规模经营、交易内部化和市场势力是影响收购企业价值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收购的定价公允性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中最具争议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文章按照多种定价方法综合应用的思路,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层收购企业定价模型,并运用模型对湖南某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应以转让价格低于账面净资产就说存在国有资产或集体资产流失现象等结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上市公司收购中信息披露制度的法理价值并充分借鉴英美国家有关信息披露规制方面的法律规范,针对我国目前公司收购领域信息披露的现状,以2006年修订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为基础,着重对信息披露主体、信息披露要求进行了分析。由此认为,我国的信息披露监管应从提高立法效力和建立监管责任机制两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并购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创造财富。我们依据Harford研究方法,对我国的独立董事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并利用沪深A股285家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设立独立董事并不能有效地为收购公司股东创造财富;但有一些证据显示,在关联方并购交易中,独立董事为收购公司股东创造了财富,尽管统计结果并不显著;在并购交易过程中,收购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证券市场与上市公司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两类重要主体,二之间的密切合作无论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自身还是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除应在上市公司的增资配股、兼并收购、财务顾问等传统业务领域加强合作外,还应在相互持股、委托资产管理以及合资建立子公司等方面开辟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海外资本持有内地企业股权的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并购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样本总体来看,上市公司收购海外资本所持内地企业的股权后财务绩效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企业性质、规模和行业类别不同的上市公司样本并购后的财务绩效表现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公司收购现象日益增多,其中包括恶意收购。根据恶意收购的定义和内涵,作者认为"非合作收购"的提法更恰当,同时强调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对上市公司进行恶意收购的动机、全面评价恶意收购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采取了积极鼓励和严格规范的态度,但从相关规定来看,仍然存在缺陷。《证券法》对强制要约收购义务的承担及豁免作了规定,但对于豁免的条件、程序等过于空泛;协议收购制度中必须强化其信息披露义务和依法承担强制要约收购义务;《证券法》未对反收购措施及一致行动人问题作出规定,应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进行具体限制,并对一致行动人及范围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效应的实证案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西方文献研究认为管理层收购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收入和现金流量。本文以上市公司粤美的为分析对象,发现在管理层收购后,企业经营利润、经营利润率、现金流量迅速增长,取得了显著超越同行业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提出了“自由控制资产假说”。在企业产权不清状况下,管理层控制了优质资产或潜在优质资产而不愿意投入上市公司,而在产权清晰后,管理层将这部分资产投入上市公司,并进行相关产业重组,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绩效。  相似文献   

19.
对国有股、法人股为标的公司协议收购,由于其具有秘密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在上市公司监管及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完善协议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势在必行,有必要从信息披露主体、信息内容、信息披露程序及信息披露责任等制度方面,对我国现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重新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收购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刚刚旅行的《证券法》在上市收购方面的规定即有重大突破:一方面,减少对收购行为本身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更为规范、具体,提高了市场监管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