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智能电网是多学科、综合技术的集成,时下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共同携手并进,为电网技术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为构建"智慧城市"注入了新业态.智能电网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物联网技术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技术,而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可以带动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信息通信设备、电力芯片、软件以及运行维护产业的发展.厦门硅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提供物联网系统技术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2.
基于C/S或B/S模式的数字城市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网格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数字城市的构建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城市的特点和数字城市面临的问题,结合网格应用开发技术,提出了一种有关图像处理的数字城市框架。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互通.通俗地讲,如果说互联网是人与人联系的信息网络,那么物联网就是实现物与物联系的信息网络.物与人相比,没有信息识别能力,因此物联网就是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识别能力,也就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因此,物联网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就是RFID、传感技术和读写器具等,这是物联网真正的、最主要的增量部分,属于物联网核心产业.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互联网等产业属于物联网的支撑产业.而关联产业则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及其它传统产业等.  相似文献   

4.
不断涌现的削山造城工程引发了广泛的议论,但严谨的研究论证却难得一见。系统地研究这一问题:第一,回顾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和城市化政策的演变,指出部分城市空间不足和更符合经济规律的城市化政策的实施是发生削山造城的背景;第二,通过对城市形状理论和城市规模收益理论的系统研究,提出有效主城区的概念,从理论上指出,地形限制导致有效主城区规模不足是削山造城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三,使用Google Earth软件逐一考察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形状、地形,指出全国有1/4的城市有削山造城的需要;第四,通过研究无地形限制的城市有效主城区面积如何受相关因素影响,得出了确定削山造城合理规模的公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所有资源的共享,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未来几年网格将在全球掀起一股新的大潮,那将是中国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绝好机会。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数据挖掘模式无法解决广域分布的海量数据挖掘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网格环境下基于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标准的网格数据挖掘服务,实现了网格环境下的数据挖掘。由于网格数据挖掘处理的数据是海量的,传统的集中式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在网格数据挖掘服务中融入并行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时代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从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物联网概念还只是在技术界受到关注。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再次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并指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不久,工信部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将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传感网技术标准,力争主导制定传感网国际标准。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从人与人、人与物的交互,走向物与物相联的发展趋势,这就有可能带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一次战略机遇——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农业、医疗、安全等基础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联网概念的迅速崛起,得到政府高层、科技领域、相关行业的多方关注,2010年已成为行业内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必然引起我们对其行业现状、关键技术、所遇瓶颈、政策支持、发展前景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应用和价值,分析了物联网相关技术在现代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图书馆物联网的涵义和功能。重点讨论了物联网组网技术、RFID技术、物联网图书馆的构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近10年历史。它最早由麻省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提出,指的是利用产品电子代码(EPC)、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互联互通,形成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物品识别与管理的网络,即Internet of things。10年来,随着下一代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物不再限于一般物理实体,而是包括了所有事物甚至是应用系统;网也不仅仅是Internet,而是能够互联的各类信息网络,包括互联网、无线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应用和价值,分析了物联网相关技术在现代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图书馆物联网的涵义和功能。重点讨论了物联网组网技术、RFID技术、物联网图书馆的构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改变。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图书馆全智能化,减少人力成本,提升服务品质,服务更加人性化,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解决感知节点的实现、大数据处理、技术标准、安全问题、配套软件的研发、馆员角色转换等问题,以促进智能图书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研究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下,皖江城市带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从政府政策、城市发展顺序、科技研发等角度对皖江城市带物联网发展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规则》促进关键技术发展 《中国科技投资》:《规划》的出台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您认为其中哪些部分会对关键技术有重要推动作用? 潘云鹤:物联网的发展是一次重要机遇,它在过去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将人与人的联系推动到人与物的联系,以及物与物的联系,因此,对物联网的模型需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次《规划》对物联网的三层模型:上面的感知层,中间的网络层,下面的应用层之外,进行了丰富,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比如说增加了海量数据处理等,对传感器深入关注,加深了大家对传感器的理解,其中对网络如何发展也进行了充分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湘城不老     
湘城,是湖南社会文化的荟萃,是湖南建筑精华的钟集,是湖南科学技术的结晶。湘城,是湖南步入文明社会的一座里程碑。一、城市是人类的巨大革命城镇,是原始农业文化知识长期积累的历史产物。在这个问题上,中华民族是最具发言权的。早在13000年前,中国的长江流域就有了城镇萌芽。早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就有了城镇正式形成。早在6000年前,湖南的城头山遗址,见证了中国最早城市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的逐步应用,特别是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对物流发展的支持和影响加大,长期困扰物流行业中产品流通过程可控化、可视化问题有望依靠物联网技术得以实现。本文从介绍物联网概念入手,就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作为现在生活最佳代步工具的汽车,也将电子技术应用到了其中,由此产生了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它控制着汽车内部的多项系统,以达到使汽车更加安全、舒适和便捷。现在这项技术的运用已经让我们适应了这样的系统,但是,它也拥有电子系统的共有缺点就是事故率较高,一旦车身电子系统出现了故障,那么将会给开车出行的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车辆的驾驶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重视车身电子系统的重要性,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以遏制危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创 《企业家天地》2011,(11):55-56
物联网的到来,将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转型带来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启动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计划,在上海、无锡等多个城市成立了相关的研发中心,一系列物联网的研发应用项目正在加紧攻关,其中一些技术已经逐步推广应用,为企业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和核心竞争力.烟草行业目前正处于“卷烟上水平”的关键时期,正在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进一步引进科学技术,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对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发挥城废旧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给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根本的一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突出建设全上海城乡完整统一、有机结合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引入新理念,选择新起点,攀登新高度。以下是两篇阐述天城市新要领和新设计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而智能化建设更是在当前掀起阵阵波澜,高校教育领域的智能化发展一向是国家智能化发展的风向标,而实现这一标准主要便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本文作者分析了高校物联网智能化建设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校园的具体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的《长恨歌》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她用平淡、冷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20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人和城市的变迁。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个王琦瑶,但是我们透过她的故事,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影子。城市,不再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在这部小说中,城即是人,人即是城。作者通过人物、空间和时间的虚实交融,构建了一个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