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对传统的诉讼法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立法部门应突破传统的诉讼理论瓶颈——"直接利害关系"理论,并借鉴国外关于环境公益诉讼成功的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修改诉讼法,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别程序并赋予公民个人、环保团体以及检察机关以原告资格,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环境和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
原告主体资格的法律确认是环境公益诉讼的起点。我国现行立法虽已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但没有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结合国外的若干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模式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我国宜构建以环境行政机关为主、环保NGO为辅的原告二元主体资格模式,同时辅之以行政救济优先、扶持环保NGO成长、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诉讼成本保障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已经提起不少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但不论是从行政机关的视角还是法院抑或污染企业的视角来分析,赋予行政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都具有诸多弊端。文章认为,将来的环境公益诉讼应将原告资格赋予公民和民间非政府组织而不应赋予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人们对公益诉讼的关注度也显著加强。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的频繁出现,公共利益遭受严重损害,使人们对公益诉讼的认识变得急迫,也对哪些主体能够提起公益诉讼,自身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利保护公共利益感到疑惑。本文将试从公益诉讼的概念,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原告以及如何促进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等方面阐述公益诉讼的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诉讼程序论——以公益诉讼为思考路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社会经济公益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这就导致我国经济法不可诉现象的大量存在。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增强经济法可诉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我国经济法独立诉讼程序的有力建构。  相似文献   

6.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变革,在此背景下,公民维权意识提高,较之以往对于公共利益更为关注。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公益损害求助无门之情形,行政公益诉讼的呼声由来已久。论文试图通过比较法的角度,对行政公益诉讼进行分析,在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上予以突破,以期我国行政公益诉讼之完善。  相似文献   

7.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断涌现,公众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关注和认可也不断增加,在法院克服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等立法缺陷,大胆进行环境公益诉讼尝试和革新的背后,环境公益诉讼中所作出的排除妨害判决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本文拟针对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排除妨害判决的执行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法学界一般把公益诉讼看作是民事公益诉讼,其实,公益诉讼是不同于群体性民事诉讼(如代表人诉讼)的一种新型诉讼形式,其适用于损害众多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引起的纠纷,其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因而,赋予主体原告资格,并不一定需要其与诉讼所纷争的利益具有直接利益关系。证券纠纷的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法律制度环境,决定了在我国未来拟建构的证券公益诉讼制度中,原告资格应依法得到证券投资者保护组织的许可为宜。具体的诉讼制度可采取团体公益诉讼与示范公益诉讼相结合的二元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的国土被酸雨威胁,安全的饮用水短缺,河流断流、污染,沙漠化导致沙尘暴不断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抛开其他原因,作为解决环境侵权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诉讼救济的缺失和无力加重了环境恶化的程度、加快了恶化的速度.因此,探讨和分析环境公益诉讼中不同类型的原告,即当事人(原告)的适格问题,批判性的借鉴发到国家的成熟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环境诉讼的成功率,从而更好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完善环境纠纷的诉讼解决制度.  相似文献   

10.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益诉讼是公民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它不要求原告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同传统的诉讼相冲突。尽管如此,行政公益诉讼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行政法治方面有着独特的制度价值。参考国外立法例,我国应该引入行政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1.
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适格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借鉴国外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有关理论和制度,在分析行政公益诉讼的内涵及我国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现状的基础上,对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支撑、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一定的阐述。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既是必须的,也是有其法律依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行政公益诉讼概念、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从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拓宽,受案范围的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合理的诉讼费用制度、胜诉原告奖励制度、行政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的设立等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作为与不作为提起的诉讼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使得各种"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大都被法院以起诉人与案件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由而驳回起诉或不予受理,因此如何确认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就成了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公益诉讼在我国悄然崛起,而在众多参与公益诉讼的主体中,律师的职业特性,使其参与公益诉讼有着其他主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现行原告资格理论限定下,律师参与公益诉讼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就需要突破该理论,推动律师参与到公益诉讼中来。同时,通过立法来确认律师参与公益诉讼,推动我国公益诉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事公益诉讼是任何个人、组织以及特定国家机关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与传统的民事诉讼相比,在诉讼目的、起诉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区别。社会团体的非营利性、独立性决定了其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优势,且诉讼担当、诉讼信托的引入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团体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制度构建中,需要在主体资格、案件范围、判决效力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但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仍未明确。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与诉讼主体的缺位之间的矛盾,要求明确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比较法依据、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基础,其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应处于原告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7.
《就业促进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然而该法并没有规定反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因为,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大量不直接损害公民个体平等就业权利但造成社会公平就业秩序遭受损失或有损失之虞的歧视行为,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公平就业秩序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反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对传统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诉讼理论中对原告资格做出了种种严格的限制。但在环境诉讼领域中,这种限制是不符合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的,因此环境诉讼原告资格逐渐呈现一种扩大的趋势。对环境诉讼原告资格进行扩展已成为我国环境诉讼制度如何独立发展的现实命题,也在2012年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得以体现。但对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展不是没有边界的,应当根据中国当下环境纠纷解决的实际予以合理限制,实现权益救济与司法效率等多元目标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目前尚处于真空状态,出现这种状况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不仅有人们的认识误区,传统的诉讼理论更是对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制造障碍。因此必须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厘清诉讼受案范围、放宽原告资格、建立配套保障措施及限制措施,尽快建立我国的经济法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行政公益诉讼是基于传统的行政诉讼的法律关系建立起来的,目的是为了监督政府依法执政。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是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将结合国外行政公益诉讼的实践,阐述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并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义、特征、原告资格、起诉条件、受案范围、立案审查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