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目前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宪政的角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对中国宪政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属性要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宪政理论变迁的回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改变;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宪法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加强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宪政素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对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目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单纯地对法治教育、法律基础课进行探讨,对大学生宪政意识培养工作的深入研究比较少。所以,做好对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项迫切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宪政、宪政文化与政治文明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宪政文化是政治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宪政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人民代表大会制既是一种民主体制,也是一种宪政体制。五十年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民主属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是对其宪政品格有待深入研究。建设法治国家,实行宪政,有必要纠正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一些不恰当的观点和认识,依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统区先后爆发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这两次宪政运动均以各民主党派为主要发起者和活动主体,在中共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以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争取实行民主政治,早日实现孙中山倡导的宪政为目标。它既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又以抗日战争兴起、发展为大背景。因此,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与抗日战争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宪政源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正像市场经济一样,宪政不姓资。资产阶级可以搞宪政,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搞宪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没有任何理由排斥宪政。排斥宪政的社会主义与封建专制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前就应该努力推行宪政。宪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特征。在中国发展宪政首先应该明确社会主义宪政的内涵,了解其价值追求,以此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发展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是在物质文明基础上,以精神文明为条件的文明,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的文明、政治法律意识和观念的文明、政治法律行为的文明,是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先进程度的综合体现。本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宪政建设,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及实践。指出其为在中国实现法治社会,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体制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推动了中国政治与法制近代化。宋教仁为达到目的而终生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相似文献   

10.
宽容的现代涵义意味着"承认他者"。在现代社会,民主与宪政是宽容实现的制度性基础,宽容由此构成了民主与宪政的内在精神。以宽容概念切入民主与宪政的制度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民主与宪政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宽容的现代涵义意味着“承认他者”。在现代社会,民主与宪政是宽容实现的制度性基础,宽容由此构成了民主与宪政的内在精神。以宽容概念切入民主与宪政的制度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民主与宪政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经历了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民治主义到劳农专政的社会主义的激荡嬗变,集中体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宪政思潮演变的轨迹。在其早期宪政思想中,融入了来自于西方各家流派的思想,并且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下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彰显了自己宪政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河南洛阳玉米种子案中,中国现阶段的民主、法治与宪政之间的张力暴露无疑,其实三者之间关系并非只有冲突与抵牾。首先,民主与法治是互为内容与形式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法治与宪政之间属于上下位的关系,宪政是对法治缺陷的修正,最后,民主与宪政关系表现在:宪政不仅是对法治的制约,而且也是对民主缺陷的修正,二者是形式上(主观上)的冲突、而实质上(客观上)的相互制约但同时具有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西方宪政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 ,实现宪政的根基是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 ,而有一部较为完善的客观地反映市民社会要求的宪法仅是实现宪政的法律保证。文章通过对西方社会宪法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的考察与分析来揭示市民社会与宪法的互动关系 ,从而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反思中国宪法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并对当代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宪政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洛克作为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有限政府思想的政治思想家,其有限政府理论对我国的宪政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实现我国政府由"行政国家"向"有限政府"的转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也是宪政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宪政的核心即限制“公权”与保障“私权”。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近代以来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主要是以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标志。宪政与政治文明有着互动的辩证关系,就政治文明对宪政的作用而言,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基础。就宪政对政治文明的作用而言,宪政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条件和保障,没有宪政,民主政治将变质,将转化成专制政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公共财政预算的目标,包括宪政的权力制约、人民主权、保障人权的诸多理念,而实现公共财政预算目标的根基是建立完善的人大预算审议制度,完善的预算审议制度对规制政府预算行为和保障公民权利有着重要意义.预算审议制度在民主宪政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完善程度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成熟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人大预算审议制度必须从厘清预算审议权限、建立人大预算审议的专门机构、明确预算审议的具体程序、强化预算审议的民主四个方面予以具体完善.这是人大预算审议的宪政精神在制度中具体体现,亦符合我国国情.完善我国人大预算审议制度是建设宪政与法治国家的紧迫需要.  相似文献   

18.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而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前提和进一步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诉求。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的和谐。实行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是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市场经济、法治与宪政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社会对宪政的客观要求,并说明宪政在我国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尽管控制权力作为宪政运行及其状态判断的标准,没有被否认,但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客观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需要控制权力,而是在于不能将控制权力作为针对国家权力的唯一宪政运行机制。控制权力与保护权力相统一是现代宪政的必然要求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