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南宁市凤岭园艺场案看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宁市凤岭园艺场3500万元征地补偿国债投资案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缓慢或缺乏是该案发生的制度性根源.通过分析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关系、农地金融制度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农业并非天生弱质,它的弱质是一系列社会条件发生作用的结果.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滞后或缓慢是一系列农村经济金融问题的病根.  相似文献   

2.
农户贷款困境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的投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构建中国农地金融制度,必须明确农户土地承包权的财产权性质,为农地金融制度奠定法律保障;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为农地金融制度构建市场前提;改革完善现行农村合作金融制度,为农地金融制度创造运行条件;政府积极参与支持,为农地金融制度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农地金融制度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我国现阶段究竟要不要构建农地金融制度还存在争论,在分析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缺失原因的基础上,得出我国需要构建农地金融制度的结论.借鉴国外经验,在探讨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后,从制度运行基础建设和农地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增加资金投入,而在财政弱化与农村金融供给不健全的情况下,建立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存在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有利于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滥觞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重在对国外农地金融制度的介绍、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大陆改革开放以后,衣地金融制度曾有试点,理论研究上延续了以往国内外制度比较研究的路径,但更突出了制度试点的现实背景及其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农地金融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必要性上基本上形成了建立该制度的共识;在可行性上则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源于农村土地权利配置的现状。消除分歧与推动农地金融制度建构需要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法律瓶颈破解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解法律制度障碍,构建农地抵押融资制度,时缓解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法律的视角对我国的农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制度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农地制度。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安排有过两次重大的调整,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衡量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指出,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金融需求,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要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培育农村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解决农村信贷资金的外流,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要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业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要放开民间借贷,加快农村征信工作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创新监管制度和模式,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监管。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土地主要执行社会保障功能,阻碍了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地使用权流转和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和谐互动,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农地流转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和认识的过程,先后经历了政策外的允许,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惑与探索,再到对土地流转的规范与引导,直至形成现代农业发展与生产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这样一个过程。与此相对应,农地制度也发生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平分地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三次质的变迁。所以,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必须与农地制度的变迁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和把握其实质。农地流转是一个政策工具,现代农业发展是其根本目标,农地制度的变迁是一种规范化的要求。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调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环境。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农地制度变迁规范约束下的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1.
论农业经营模式变革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经营模式变革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是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前提和推动力;同时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要求又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其次回顾二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合作化、分散化、再到产业化的变革过程,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二者的相互作用;再次,对郫县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直观地验证了二者的内在相关性;最后得出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针对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尚存问题,应着力建立和谐农地使用权流转关系,建立健全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健全农地社保等.  相似文献   

12.
农地产权社会化是农地产权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农地产权社会化与农地经营制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农地产权社会化的程度决定农地经营制度的实现形式,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地产权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体的衣地经营制度已表现出不适应农地产权社会化的方面,须完善和创新现阶段我国农地经营制度.家庭承包制自身的完善,相应配套制度的确立以及新的经营制度的探索,将是未来我国农地经营制度完善、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既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目前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临诸多问题和约束,现阶段推进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应以土地确权为前提,以土地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有效分离为基础,以农业现代化为中心内容,以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土地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为外部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已实现了从人民公社制度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第一次飞跃”,但仍需要向规模化经营和集体经济方向进行“第二次飞跃”。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了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两条路径,提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一次飞跃的理论依据,这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第一条路径。而生产关系改革引领生产方式演进和生产力水平跃升,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二次飞跃的理论依据,这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第二条路径。在对安徽小岗和贵州塘约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的改革可以明确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方向,着力改变目前农地集体所有权的“空置”状况,恢复和增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收益功能。在此基础上,分类设计农地制度的三类具体形式,一是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大中型农地股份合作社,二是引导种田大户和家庭联合农场发展的中小型农地股份合作社,三是引导“农户+公司”模式发展的农地股份公司。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研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意义的阐述,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对策,即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创新、制度创新和配套措施完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既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目前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临诸多问题和约束,现阶段推进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应以土地确权为前提,以土地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有效分离为基础,以农业现代化为中心内容,以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土地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为外部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工业、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现行农地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必须对现行农地制度在适度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革。根据对土地产权界定的成本收益分析,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遵循层次性和渐进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恢复土地农民所有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的农民所有制是我国1949年至1956年实行的一种农村土地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土地私有制,实行效果颇佳且受农民欢迎.实行农地私有化是由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与公有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也是能够相容的.从农地私有化的产生条件.农业生产的特点,新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中国现有土地制度的缺陷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方面分析说明,在中国推行农地私有化是可行的.应在国家的控制下,积极稳妥地推动农地私有化,恢复土地的农民所有制,还地权于农民,实现土地的农民所有,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运行中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土地经营细碎化,无法取得规模经济.目前理论界有观点认为使农地产权私有化,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和集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获得规模经济.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农地制度变迁与土地经营规模变化的研究,表明农地产权私有并不必然产生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显著上升,土地产权的私有化既不是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可以考虑在维护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及其产权安排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功能,克服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在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以多种形式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发展多种规模经营主体、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三权分置"的格局设置符合权利结构的学理主张,是激活生产要素的现实选择。在农地所有权、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农地经营权分置的模式下,利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以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题,对于加快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有效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行现状并不乐观,本文认为应从法律层面予以回应,同时还应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机制,以消除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