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资本管制的放松,我国货币当局在关注内部平衡的同时,也应注重外部平衡。为解决内外目标的平衡,本文建立了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框架。结论是未来几年我国仍需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需要两者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2.
货币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总量性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适当的条件。中国社会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特点,决定了货币政策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应该发挥一定的结构性调整作用。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显著,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我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是金融的核心。本文探讨了我国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内涵及实践,分析了2014年稳健货币政策的新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对基层央行执行好稳健货币政策提出建议:加强稳健货币政策传导的及时性;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前瞻性;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协同性;提高稳健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提高稳健货币政策操作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4.
稳健货币政策是在反通货紧缩趋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健货币政策是一种相机抉择,是既要防止经济下滑,又要防止金融风险和新一轮通货膨胀,保证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的政策。它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其发展趋势是向前瞻性货币政策过渡。  相似文献   

5.
本在对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在宏观经济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并结合其它政策工具,可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后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扩张的财政政策需要配之以扩张的货币政策。而我国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扩张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存在,连续实施五年的稳健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主动的,并有利于预防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7.
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及宏观政策的有效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反通货紧缩过程中,引伸出两个政策问题:一是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样组合有利于反经济周期。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公众预期的非对称性。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是反通货紧缩的有效政策组合。在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1%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后,中性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符合理论与现实逻辑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对我国现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如何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广大金融工作对当前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更好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为治理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 ,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甚至出现了货币政策效应的递减 ,这说明我国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存在梗阻。为此 ,我国应采取措施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鲍静海  高丽英  刘洋 《全国商情》2006,(11):56-57,99
本文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义、分类出发,探讨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经济状况,分析了我国目前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模式的原因,并对加强二者的进一步协调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抵御经济衰退,中国人民银行相机抉择,果断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AD-AS模型分析和货币政策内外部效应指标检验可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不过,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四个层面存在着障碍,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既有货币政策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也有银行和企业制度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更有社会环境不完善和政策环境不配套的因素。因此,要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必须着眼于完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完善金融市场,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配套政策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别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有效性,对1984年至2008年我国利率、投资、消费及国内总产值的年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且对2004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我国贷款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除消费外均存在阻滞因素,我国贷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互为因果关系,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比较有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都作用于经济,但与货币渠道相比较,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市场不发达等因素,制约了利率传导机制、资产价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在回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并通过实证检验,揭示出目前信贷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既促进了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升值趋势。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我国会采取小幅、渐进式的升值步伐。在我国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央行被动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导致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严重过剩,造成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加大了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压力,货币政策也处于被动局面。今后,我国要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合理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起到以货币政策手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由于金融体系是连接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桥梁,金融脱媒必然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在使用我国1978—2011年的季度数据构造金融脱媒指标,分别基于利率传导渠道和银行贷款传导渠道,对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是:金融脱媒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传导渠道的效果,强化了利率传导渠道的效果,金融脱媒的增强对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总体呈现一定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构建损失函数,基于信贷传导途径探讨不同类型外部冲击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认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确定性关系。宏观审慎政策无法替代货币政策,但在一些情形下可作为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当出现技术冲击时,严格遵循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最优的;当出现金融或房价冲击时,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合作能取得最优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下半年以后,随着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人民银行相机抉择果断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大量释放流动性,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经济下滑,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也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那么央行下阶段的货币政策该何去何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央行应当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9.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下,运用1999—2012年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冲击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两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扩张对宏观经济变量都有正向影响,其中短期内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则更为长远。此外,财政政策冲击会对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影响,而货币政策冲击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则较微弱。  相似文献   

20.
分析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菲律宾和南非10个国家国内货币政策冲击和外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本国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本国利率的影响,一些国家是先正后负,而有的是先负后正,有的则是一直都是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3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冲击对7个发展中国家利率的影响,也与本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类似,不能找到10个国家共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