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2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评价制造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发现:安徽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是装备制造业、传统原材料制造业,而橡塑制品产业、饮料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产业初显竞争优势,但轻工产业显示比较劣势,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为考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能力,基于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分析,构建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评价体系,选取1995—2012年数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1995—2012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了稳步提高,但综合能力不强。从内部排序看,食品饮料行业历年垫底,传统优势行业排序下降,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排序显著上升。聚类分析表明,经济能力较强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弱;国际竞争力强的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弱;且两者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只有科技创新能力强的行业才表现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关系,但国际竞争力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提高了环境约束力,增强了产业绿色发展的责任意识。基于以往绿色发展研究成果,界定了企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并从绿色发展绩效、经济绩效、社会责任绩效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制造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通过量化后对企业绿色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发现,传统"三高"行业和处在绿色产品研发前沿的行业更加重视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指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在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作用 ,以此为基础构造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模型 ,并以山东省制造业为例 ,对其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在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制造业的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制造业内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对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 结构变化与发展阶段的梳理,是制造业行业特征分析及经济增长、 产业升级等问题研究的基础.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经典理论经济学、 实际应用与统计分类标准、 学术研究等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总结制造业的分类法,从提出背景、 理论基础、 划分方法、 优势与不足,以及结构变化等多个视角进行归纳,对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业生态学中的生物链理论与物种分类法、 生物演化理论与生命周期方法两个方面,对制造业行业分类的新进展进行了评述与思考,为制造业行业分类及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发展存在非均衡性,从行业异质性视角研究区域人才聚集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9—2016年我国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FE)、随机效应(RE)模型以及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实证研究,从创新成果产出和产品产出两个角度分析区域人才聚集水平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技术获取改造经费支出以及总资产的条件下,总体上区域人才聚集水平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对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显著,对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创新产品产出均存在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成果产出存在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以服务业扩大开放这一视角,从多个层面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最新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服务业扩大开放不断深入,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也趋于升级;同时,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主动融合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但扩大开放对制造业高端需求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因此,应深入推进北京全域服务业扩大开放,发挥北京科创、金融优势,构建产业融合链条,推进高端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选取动态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和13个固定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并剔除进口因素的影响,分别计算各年度制造业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和生产性服务业使用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完全消耗系数大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二者之间技术联系不断加强,已经进入了高度互动关联的阶段。应通过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在加快各自产业升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陕西省目前已形成了八大支柱性产业,而装备制造业作为陕西省工业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是目前陕西省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学习和借鉴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先进理论和模型,设计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9个省市装备制造业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各行业在国内竞争力排名中的地位。通过分析论证,揭示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提出了加快产业集群建设,重视经费投入,寻找多元化投资渠道,培养高端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0~2010年广东省21个市30个制造业子行业的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区域聚集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都集聚在珠三角地区;第二,广东省新兴制造业和潜力制造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传统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广东省传统行业存在着过度集聚的现象;第三,广东省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潜力行业,而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个传统行业;第四,珠三角一带主要以回归系数较高的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和化学原料等新兴工业为主,而广东省其他地区主要以回归系数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广东省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应实行区域差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江苏制造业内各细分行业出口贸易对行业内就业的影响,并得出15个细分行业的出口贸易对相应行业内就业存在着显著正向刺激效应,并且不同行业的出口贸易就业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利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发现江苏制造业出口贸易就业效应在企业单位数、资产、利润总额、企业亏损面、出口依存度这五个行业指标上存在着门限效应。最后,根据结论对江苏就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北京工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增势逐步趋缓、出口小幅回落的情况。在北京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日趋深入的形势下,有必要思考北京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深入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减税.以生产者服务业减税的增长效应为例,从产业关联角度考察服务业减税对制造业增长的推动作用.生产者服务作为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产出主要投入到第二产业及其他关联产业的生产中,给这部分服务减税,能扩大生产者服务业规模,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制造业发展并带动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降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税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二产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但金融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低,减税的增长效应不明显;从细分行业来看,降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税负能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降低金融业税负则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减税的积极效应还受产业关联水平的影响,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较弱,生产者服务业的助推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组织变革与专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看做一个整体,通过构建纳入适应性预期的动态两部门模型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应,并以2004~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加100%可带来制造业产出提高219.5%;按地区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低于东部地区;在不同细分行业中,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制造业具有相对较强的正效应,但任一细分行业单独的外溢效应均明显低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生产组织变革与专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看做一个整体,通过构建纳入适应性预期的动态两部门模型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应,并以2004-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加100%可带来制造业产出提高219.5%;按地区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低于东部地区;在不同细分行业中,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制造业具有相对较强的正效应,但任一细分行业单独的外溢效应均明显低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会展业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将会展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而这种热潮背后,行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并且成为影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试图从区位优势、产业特点、政府角色、行业协会、市场细分及企业等多个角度来寻求能保持该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若干指标对中国制造业的地区集中程度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特征明显、随时间推移呈强化趋势、与经济发展梯度相吻合的特点,并从市场环境,运输业、中间产品的生产贸易、服务业等附属行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市场交易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正在与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进行产业融合,产业价值链不断被解构和重组,表现出业态的多样性。对这种产业融合动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其本质是一种创新,不仅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演变,而且非物质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模式步入转型轨道,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基于贸易附加值核算框架,测算出1999~2011年间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内嵌的国内、国外服务附加值以衡量制造业国内、国外服务中间投入,并以此为依据采用FGLS估计国内外服务价值嵌入总额与嵌入结构对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第一,从总体层面来看,国内服务价值嵌入总额对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国外服务价值嵌入总额显示负向影响;国内现代服务价值嵌入对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但国外现代与传统服务价值嵌入均呈现负向影响。第二,从分样本层面来看,国内现代与传统服务价值嵌入对低技术行业组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强于对高技术行业组制造业的促进作用,而国外现代与传统服务价值嵌入在两组回归结果中均显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