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背景下的中国,伴随着改革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失业问题日益严峻。本文从关注人口投资的效率着手,对中国的人口投资现状与失业治理所面临的障碍进行分析,试图理清人口投资与失业治理的关系,以提出从人口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数据看我国的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当前我国失业状况的基本情况以及失业人口的性别、年龄,以及失业时间、受教育程度、失业原因、地区分布等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一个幽灵——失业人口叩响了我国社会的大门。近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开始出现了上百万的失业人口。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失业人口问题?为何劳动就业成为当代全球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与挑战?失业人口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运动的共同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年~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度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经济的影响.鉴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人口弹性明显不同.未来一段时期,如何更好地引导劳动力流向中西部区域,是促使经济均衡增长、产业顺利转移、解决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由城乡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的一元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城乡隐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为流动劳动力.因此,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的整体失业率,其关键是弄清楚在转型期中历年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考察隐性失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流动劳动力)与中国整体失业率,并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对1978-2007年的中国整体失业率进行估计.估算结果表明:中国30年来的整体失业率为6%~10%,且失业与增长的关系与Okun定律相吻合.其中,第一条包络线是剩余劳动力的最大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高峰值包络在内;第二条包络线是城镇常住劳动力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的低谷值包络在内.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浙江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时浙江省失业人口的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就浙江省失业治理的目标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解决中国的失业和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仅次于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之后的第二号经济任务,同时更意味着中国失业保障的沉重负担。因此,建立失业保障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进而建立“失业保障监测预警系统”,对于政府从宏观上把握失业状况、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完善的重要环节。构建失业保障监测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失业保障与失业状况、就业形式、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存在着的极其密切的关系,科学地建立失业保障监测预警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人口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和劳动要素流动滞性入手, 分析处于转轨时期中国城市人口的失业问题。认为结构性失业是主体, 增加劳动要素流动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失业保障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弄清目前辽宁省失业人口的数量。从总体上看,辽宁省人口总量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有相当多的部门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较多的失业人员。如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还将进一步展开,特别是制造业等竞争较强行业的国有大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将在今后几年普遍展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术界对失业根源的探讨既借鉴了西方的有关理论,同时又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观点和理论。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有历史性和总量性失业根源理论:人口的超量增长和冗员的长期累积为大规模失业提供了前提;结构性失业根源理论: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部分行业失业人员聚增;体制性失业根源理论:企业的关停并转、冗员下岗使隐性失业显性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不断增大,但是,现行的以国有、集体单位职工为主体、以户籍制度为边界、以正规就业岗位和稳定劳动关系为基轴建立起来的失业保险制度并不适合流动人口参加。它引起了流动人口大量欠缴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金领取的严重缺位错位等问题。文章认为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流动人口对失业保险制度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的法制建设,建立流动人口所特有的失业保险制度从而逐步健全我国的失业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讨论了转型经济下城镇失业的影响因素,利用1995~2003年中国30个省市的数据解释了各地区间失业率的差异,基于面板数据,在模型设定检验之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对城镇失业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奥肯定律是西方经济学中描述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反向变动关系的定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然而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却伴随着失业率逐步上升,经济的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持续增加,二者呈现出非对称性,转型期的中国奥肯定律出现变异。基于此,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面临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同时并存的压力,对失业的治理和缓解突显。试图对目前失业状况的分析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城镇失业的结构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对我国城镇失业人口产生的基本根源、存在的表现形式、呈现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全面剖析,并据此从发展经济、教育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保障等方面提出缓解城镇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就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每年城乡新增就业人数,大致维持在700万左右,就业人口增长率保持在1%左右。从1999年到2004年,就业岗位缺口有逐步增加之势。城镇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下降,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加强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管理至关重要。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增加,超过了4%的自然失业率,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总体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国家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以缓解当前的就业矛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较之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具有独特和优越之处;两者也存在相似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就业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作为根本指导。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难以适应失业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剧增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需要,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刻不容缓,体现在税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确定社会保障税的基本框架等方面更应先行。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幸福感影响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基于RUMIC(2009)微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系统研究我国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幸福感影响效应呈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城市市辖区人口规模约在340万人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出现拐点。其中,收入是城市规模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主要传导路径,测算得出,城市规模通过影响个体收入而对流动人口幸福感影响的间接效应约占总效应的64%。同时,城市规模通过提高城市生产率和降低失业率而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1%和9%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