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的建国方略。在理论上既借鉴苏俄革命经验 ,又独创于新民主主义之“新”,架构了“两步走”战略 ,完整地设计了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 ;在方法上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从敌我友三者力量对比入手 ,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 ,既坚持统一战线的联合政府 ,又坚持人民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的相通 ;在实践上 ,高举武装斗争旗帜 ,坚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把政权建设和革命道路结合起来 ,创建了人民民主这一崭新的国家制度  相似文献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从院制结构看,在人大内部增设了一个常设机关,并对职能进行明确分工,使我国人大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兼容了两院制的优势;从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看,国家权力统一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又形成了权利机关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政权体制;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过程来看,在人大与政协的互动关系中,使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得到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最新成果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价值上追求“人民本位”,在过程上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在结果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契合。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又深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基础,二者之间形成有机互动。在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政治领导机制、制度供给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民性”“全方位性”和“高品质性”,并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拓宽民主的实践空间、提高民主体制的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核心。实现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防止我国出现“西化”和“分化”,才能加强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制度保障,才能强化人民的监督主体地位,完善民主政治的监督机制;才能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向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5.
所谓“民主领导”,就是指在政治上执政党一定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坚持人民主权论。所谓“依法执政”,就是指在法律上执政党一定要领导和支持国家政权机关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国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和法制监督权,不能越俎代庖,要变“为国做主”为“由国做主”,坚持国家(法人)主权论。从各个不同方面探讨、分析了如何在体制和制度上保证和实现党的民主领导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6.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基层直接民主与高层的代议制民主结合,能够相得益彰,既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参与需求。又保障国家政治健康有序发展。基层民主的蓬勃发展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中,为了实践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不懈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并从实践上实行人民政权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中国独立及人民的幸福缔造了根本制度,我们应该坚持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这些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民主的重要功能就是它能通过设置合理的各项制度为公民的利益诉求提供充足的表达渠道,为解决利益冲突提供足够可信任的机制,使社会矛盾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舒缓和排解。法治的重要功能则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出发,全过程人民民主经历了自身的理论演进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属于有限民主,代替这种民主的新型民主应该将民主贯穿全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创立了苏维埃民主,并把党的领导与苏维埃民主建设有机复合。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把民主贯穿政党、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创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复合民主,其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需要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有机复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要坚持以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不断培养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意识,通过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化解各类矛盾,解决各种问题,理顺各种关系,凝聚各方力量,使经济社会的各项因素在发展中互为影响、互为作用、互为依存、融洽和谐。  相似文献   

11.
在建国初期,通过政治动员以达到政治参与是实现民主建县目标的主要途径。民主建县中的政治参与是比较积极充分和有效的;其中,人民代表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政治动员和扩大政治参与的过程;为确保人民能够全面而有效地参与,中共县委作了积极的政治动员。民主建县中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的整个过程是比较和谐的,这是建国初期民主建县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归根到底,还是这个过程大多坚持了以生产和建设为中心。人民群众在民主建县中的政治参与,又成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动员。这个时期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是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人民民主”观念本身及其影响所产生的偏差,引发了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对“人民民主”的概念认识出现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毛泽东通过自己的权力与威信将这种理解扩大化,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民对于“人民民主”的理解,并激起全国人民行动起来让这一理解现实化甚至超现实化,导致了这一场由上至下都遭受影响的全国性质的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3.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应是一种互动关系,但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先导和基础,是人民民主的核心和灵魂,应高度重视发展党风民主,以充分实现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党内民主的核心是完善民主集中制,关键是民主具体制度建设,根本途径是依法治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经济民主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作为“规范的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宪法应该体现“人民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经济民主提供了最佳经济模式,经济民主可对经济权力进行监督和制衡。进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权力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体制选择,可实现经济民主。经济民主可以实现微观,宏观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依法执政是法治国家对政党的基本宪政要求。现代宪政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和人权基本价值原则和理念,体现于依法执政的各个领域。民主作为依法执政的制度前提,要求依法执政必须是民主执政;法治作为依法执政的机制保障,要求执政党的一切活动不偏离法治轨道;人权作为依法执政的价值追求,则要求执政党切实做到执政为民,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6.
继续推进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当的基本政治权利。推进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必须提高各级干部的认识,培养农民的民主精神,加强民主的制度建设,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分析和处理好农村基层的各种政治关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搞好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李春梅  姚勇 《全国商情》2012,(10):91-93
"阿拉伯之春"是部分阿拉伯国家国内矛盾激化、国外势力干涉和网络推波助澜合力作用的结果。"阿拉伯之春"把网络民主的优劣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为阿拉伯人民追求民主政治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又使阿拉伯民众在履行民主权利之时逃离了民主政治应有的规则。"阿拉伯之春"启示我们,在推进网络民主过程中,需要国家执政者、网络民主参与者、网络制度构建者的协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的网络民主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民主相比较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强调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一切从国情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民主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和建设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大力巩固和发展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了我们党的先进性本质,增强了党领导的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影响力、凝聚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世纪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统战干部队伍,开创新世纪统一战线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建立成为当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效果明显。但教学督导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制度建设上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证,督导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不够完善,工作方式简单,重督轻导等。探索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既督又导,平等相待;坚持“公正、公开与公平”原则;权威性;教学督导工作要“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