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先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分析村级调查数据对蔬菜瓜类种植面积增加的自然、经济和人文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城镇化带来的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蔬菜生产对农民增收贡献大,但要求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优越的交通条件和市场区位;基层干部的商品意识对蔬菜生产有影响,蔬菜专业技术合作社对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论文提出促进蔬菜生产健康发展的对策为科学规划、加强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商品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发展专业技术合作社。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农业产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国范围水利水文数据,对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产出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通过降低成灾面积、保障农业用水、提高农业用水资源的生产配置效率三条现实路径,综合作用于农业产出。推论表明,此种效应呈现出正向效应和地区差异性特点。随后利用1988—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全国范围与六大经济区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农业产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有着显著正效应。六大区域中,除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外,其他四大经济区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正向效应均高于全国水平。正向效应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部沿海、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要素投入和外部创新环境两个方面,二者均对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以2006—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Moran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并建立直接要素投入和区域创新外部环境因素与专利产出的实证模型,通过OLS和空间计量两种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不同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区域创新行为具有空间集中分布的特点,并且区域创新集群的现象比较明显;创新环境外部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单纯增加人口数量并不能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创新环境诸因素中,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高校毕业人数和市场化率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结合统计年鉴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官网等相关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获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区位数据,实证分析发展中地区银行不同职能部门空间分布差异及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划等是影响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服务范围内交通条件、人均收入水平等是影响郑州市银行业不同职能部门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盘锦市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为基础资料,选用生态意义较为明确的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格局2个水平上定量地分析了盘锦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并揭示了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田景观是盘锦地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其面积比例为45.82%,斑块个数比例为6.54%,斑块分离度仅为0.02;沼泽地和城市用地的面积比例也较大,分别为22.53%和10.66%;水域和旱地的面积比例较小,分别为9.44%和6.17%。(2)盘锦市东部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基本呈现出水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景观类型镶嵌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与自然断点法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接力增长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经济接力增长呈现由沿海向内陆,自北方向南方渐次接力的态势。研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与发展水平分别形成的中高水平趋同俱乐部,均出现由中西部地区的南北两列纵向带状分布向中南部地区网格面状的分布趋势转变。2)当前处于结构调整阶段的东部沿海与东北地区依靠转型与改革,经济增速逐渐回升,中西部地区以重庆、贵州、安徽、江西等省市为主逐渐成为区域接力增长主体,民族、边疆地区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3)区域接力增长格局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资源能源禀赋奠定了接力增长基础,经济发展集散态势逐步调节区域接力增长速度,区域发展机制与空间功能转变推动不同区域接力增长循环链接,三者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下交互作用共同决定我国未来区域接力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吉林省旅游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北区域旅游合作中三省旅游区位关系的判断,在分析影响吉林省旅游空间组织的旅游资源、旅游载体和旅游通道等重要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省旅游空间组织由点状、离散型向区域相对分散、点-轴-区结合格局的演变过程。随着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通道变化的驱动影响,吉林省将在培育重要旅游节点、优化旅游载体与通道的前提下,对旅游空间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旅游协作态势的"核心四边形"与"外围四边形"相结合,中、东、西三线贯通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关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性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大都是采用农户层面的微观数据,分析中忽略了一个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与其相邻的其他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影响.对此,在对非农就业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机制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运用2001~2009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从宏观角度实证考察了非农就业因素对一个地区农户平均农业生产性投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户平均农业投资水平.非农就业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影响程度总体上是逐渐增加的.从不同区域看,东北地区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对农业生产性投资的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其次,然后是中部与西部.  相似文献   

9.
科学准确地测度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并辨明其成因,已成为焦点研究领域之一。文章分别基于时间发展角度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解,根据空间分布,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空间格局展示。从时间趋势来看,借助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的方式测度长三角区域总体经济发展差距情况,同时借助于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的方式来探索长三角区域内省际和省内经济发展差距。从空间分布上,选取相关的指标,针对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总体分析,从而研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空间非均衡性特性。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区域创新网络评价体系,并测度了我国区域创新网络水平和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关联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网络水平呈东高西低格局,东部地区多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并通过吸收中西部创新资源形成明显的创新联动效应。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创新资源投入是影响创新网络空间溢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区域比较的视角,以2002-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房价上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导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但无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房价上涨对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东部地区及周边地区表现为扩大效应,中部地区无明显影响,西部地区有扩大效应但对周边地区为缩小效应,东北地区均表现为缩小效应.因此,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应针对不同区域特征实施差异化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2.
消费驱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旅游消费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常规性项目。以全国39个主要城市为代表,通过分析2000-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不断上升,同时,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区域差异显著,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闲暇时间、消费偏好、相关政策因素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等主导因素均会对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黄石市地表温度的变化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2019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以及MODIS数据为辅助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了黄石市近20年的地表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窗算法反演平均温度和MODIS平均温度的平均误差为0.4℃,反演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情况发现,黄石市地表温度在20年间有较明显的变化,其中地表温度明显偏高的面积在逐渐增加,城镇区域的扩张对地表温度的变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为例,在遥感和GⅠS技术的支持下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城市扩张的影响因素。采用2001年、2010年两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提取乌鲁木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间乌鲁木齐未利用地和耕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城市建设用地和林地同步增加,增加速率达4.7%以上,水体面积有所增加,但增长速率较小,仅为0.65%;2)乌鲁木齐向边缘扩张,村镇建设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3)受特定的地理空间格局、气候、水资源、城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及地价和城市规划的影响,乌鲁木齐向城市边缘扩张,呈现"南控北扩,东延西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地使自然通风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使用,本文从Linden,Cooper以及Hunter研究的羽状流理论上对室内自然置换通风受浮力源影响的热力分层特性进行了探讨。对于自然置换通风的室内单一羽状流或是等同强度的室内地面(浮力)热源,其热力分层界面无因次层高度取决于室内无因次有效通风面积的大小,与室内浮力流通量无关;室内分层界面上层区域的温度随着羽状流热流通量的增加而升高,与热力界面高度无关。当自然置换通风的室内(封闭空间)地面上有两个不同强度羽状流浮力源时,热力分层发展成三个不同空气密度的分层。这三个分层界面的高度取决于封闭空间的无因次有效通风面积和羽状流浮力流通量的比值。相关实验研究证明,在具有单面垂直热源的室内自然置换通风房间中,热力分层高度随有效通风面积的加大而增高。  相似文献   

16.
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出发,将城市住房价格的研究视角深入到区域城市房价的互动关系层面,采用我国1999~2010年35个大中城市数据,探讨城市间住房价格的空间相关性、影响因素及其空间传递效应。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我国住房价格表现出不断加强的空间相关性;房价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弱的正扩散效应;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住用地价格和销售面积三个因素是导致区域房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不同时期各变量的显著程度和扩散效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提高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效率可以实现同等交通规模下交通综合运输能力的提高。选取不同交通方式的合理指标和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运行效率进行分析,通过效率变化情况说明区域交通运输主要构成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水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效率提高,可以减少交通对土地、能源和环境影响,实现区域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农村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大短板之一.基于全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造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进行评价,并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随机误差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会显著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效率,剔除二者的影响,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在2008-2017年得到了有效提高,由无效状态转变为有效状态,并呈持续上涨态势,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区域比较得出,中西部地区的治理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治理效率最高,而浙江省治理效率最低.经济发达地区,治理效率未必较高,区域差异的形成,源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地理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空间优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其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论为:京津冀首都圈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有较大潜力;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土地资源的社会承载力较高,开发建设承载力最低;经济社会承载力与开发建设、生态环境承载力不相一致;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建设承载力有一定开发潜力。为了提升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应针对不同区域特征进行空间优化。空间优化格局为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首都圈发展应针对空间格局特征,分区配套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利用的区域协调与合作,从整体上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