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文以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成本构成为基础,分析阐述了由于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三地信息共享、利益补偿、监督管理等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加大了京津冀协同治理的交易成本,使协同治理的效率降低。为此,应加快完善京津冀协同治理的制度与机制创新,重点加强京津冀区域内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激励机制建设,以实现京津冀协同治理的长效目标。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雾霾污染治理要转变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构建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是必然选择,而保障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则是构建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内涵的分析和本质要素的提炼,以全面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可量化性为构建原则,围绕联动治理组织、联动治理条件、联动治理过程和联动治理效益四大指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设计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雾霾为主的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是京津冀地区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而这一问题是我国现行"属地"特征的环境管理制度无法解决的。新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京津冀地区也已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联防联控的法律实践,但也存在诸如指导原则不明确、职责定位混乱、制度失效、资金缺乏保障和缺乏区域利益平衡措施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旅游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关联带动大的行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为复杂,加上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业管理中的研究和运用还未真正展开,因此,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如何构建合作机制,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整合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共享机制四个方面构建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主要优势体现在科技创新资源的集中性、京津冀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互补性以及政府主导发展的有序性等三个方面。但是近几年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相对缓慢,其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科技创新的马太效应、创新链布局不合理、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以及知识产权转移机制不顺畅等。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京津冀科技创新链、健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健全京津冀区域知识产权转移机制等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产业合作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均等诸多困境,根本原因在于京津冀区域始终没有进化为一个自组织系统,系统演化的内部动力始终没有形成。论文认为,摆脱京津冀协同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起自组织系统及系统演化的内部动力机制。基于协同学的视角,建立了区域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成本分担机制和产业匹配机制。  相似文献   

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1年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这一主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进程,产业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京津冀梯度差和区域一体化中的突出问题,并对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河北沿海发展带等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创新资源分布具有"中心—外围"的特征,尽管京津冀三地空间上紧邻,但中心地的创新资源却未有效辐射周边,而呈现孔雀向南飞的"异地转化效应"。同时,缺乏先行先试政策与国家特殊体制支持,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劣势明显,降低河北吸收创新外溢的效率,并影响制造产业向高端价值链攀升。因此,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是基于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产业梯度性与地区比较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知识外溢、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的试验与探索。文章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面临不足,提出协同创新示范区应在功能定位、创新体系、空间组织、新经济形态四个方面进行前瞻性构建,在政策上建议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加强创新联盟、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以保障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西电东送作为跨区域的大型战略工程,不仅引发了区域间能源关系、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调整,而且使区域间的环境利益关系凸现出来.不合理的西电电价形成机制是造成区域间环境利益分配扭曲问题的关键原因.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东西部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应充分运用政府的和市场的手段,实现西电东送中区域间环境利益的合理化分配.通过界定环境产权,进行西电东送环境污染损失评估,把西部环境成本折入电价,产生西电形成的新机制;或者通过建立区际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来协调区际环境利益关系,都是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速度过于缓慢,仍未走出起步阶段。制约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互利机制难形成,合作诚意有局限;相关产业资源深度整合难度很大;旅游资源互补性差,凝聚力弱;区域内文化难以整合;三地旅游发展思路契合不够。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就要积极推进有深度、广度和力度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大协作,力争完成几个能够牵动京津冀区域旅游全局的大动作,推动三地旅游企业资本大运作,推出引领区域旅游潮流的大制作。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三地税收和人均税收不均衡,北京市财政支出压力最大,在税收优惠和税收征缴等政策上,三地也存在差异。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的税收问题表现在:京津冀政府间税收分配协调机制缺失,京津冀产业转移使转出地税收短期内下滑,总部经济税收政策导致京津冀税收和税源背离。科学的税收分享政策应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保障,要探索建立京津冀税收分享和产值分计制度,设立京津冀税收协调机构,设立税收分享缓冲期,制定总部经济和分公司税收分享政策,制定园区合作税收分享政策,制定中央财政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土地等要素配置的策略,这为通过创新土地供给制度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低、要素呈现"单向虹吸式"聚集流动和"竞争力陷阱"问题。论文通过对13个城市的第二三次产业GDP、建成区土地面积等要素的数据极值化表明,京津冀土地要素跨区域流动既是土地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也是京津冀成长为世界都市圈的必然要求。京津冀跨区域建设用地配置路径和策略,不仅有利于京津冀整体经济效率提升,而且更有利于盘活产业用地和非首都产业转移与承接,还有利于京津冀生态体系治理。  相似文献   

13.
信用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大力发展京津冀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京津冀市场经济状况的必然产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信用体系显然已无法满足"新基建"技术背景下区域发展的需要,亟须开拓社会信用治理创新模式.本文首先诠释了大数据、社会信用体系及信用治理模式理论内涵及实践应用;其次揭示大数据驱动下京津冀区域社会信用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再次对比国内外社会信用治理模式,借鉴相关经验,指出合作治理创新模式是大数据驱动下京津冀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时代选择;最后,提出京津冀区域社会信用合作治理的具体路径,以改善营商环境,快速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对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灰色关联—多层次分析法对京津冀金融发展的协同程度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京津金融发展的协同程度最高,京冀最低;京津冀区域整体与河北省金融发展的协同程度最高,与北京的协同程度最低,反映出京津冀三地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总体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应从国家顶层设计的整体视角和京津冀三地的个体视角提出推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人才开发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对于加快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者对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的研究,内容多涉及京津冀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影响因素及对策等,而构建京津冀区域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协调开发机制以及对国外五大都市圈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的比较研究及差异性分析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6.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协同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但由于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且近年来城市及区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交通、生态等诸多问题,已使城市的发展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协同发展的步伐也变得举步维艰。因此,京津冀三地迫切需要直面当前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地区现有优势资源,把握当前政策形势下提供的发展机遇,探索新领域,创新发展路径,实现以休闲经济一体化为主导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京津冀三地的地方高等院校样本期刊,基于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1998—2017年发表频次与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虽然三地学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注程度、关注内容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但对"硬设计"与"软设计"的讨论趋于均衡。而对1982—2017年政策历程归类梳理后可知,政策实践中"硬设计"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软设计"相对薄弱。体制机制设计的不足难免导致"硬设计"政策的执行不尽人意,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的原因所在。由此学界还需加强区域治理体系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为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软设计"成果。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定局,严重的雾霾天气迫使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鉴于三地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培育和构建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将成为京津冀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然而,目前产业链的构建中存在着区域层面的产业链尚未形成、顶层设计与协作机制严重缺失等突出问题,应加强从总体布局、工农循环相结合等五个方面的培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区域生态产品供给面临三方面困境:第一,生态产品供给的系统性与区域行政分割的矛盾;第二,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使供给主体动力不足;第三,各区域主体对生态产品需求弹性的差异影响其供需平衡,这些问题导致生态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为此,有必要构建以政府合作为基础、市场合作为中坚、民众自愿合作为补充的生态产品供给多元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和环保NGO等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京津冀区域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机载体,通过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合作力度不大,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明显、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尚未显现等问题,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在充分发挥区域内成员各自的产业优势基础上,探究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促进策略,对于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产业协同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