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泰尔指数法,在八区域分区方式下对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总差异进行测度,并比较八大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同时分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将以城镇居民收入和城镇人口为权重的两种泰尔指数进行比较,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人口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至今,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总体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而以城镇居民收入为权重计算的泰尔指数更能揭示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以人口为权重则部分掩盖了这种差异;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其贡献率始终维持在60%-70%之间;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中部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造成的。应转变城镇化推进方式,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以减小生活能源消费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高技术与高能耗产业,过度依赖能源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面板数据从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维度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克服样本量小的缺点,更好地观察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以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横纵坐标,构建二维组合矩阵,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属于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浙江、安徽、贵州属于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云南属于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上海属于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能源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学者在研究时选取的区域差异、数据长度和检验方法都会影响对二者关系的描述。基于此,本文以1988—2016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对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且四川省GDP的增长会直接导致能源消费的增长,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并不会导致四川省GDP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5-2008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资料,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各城市人均GDP和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收敛趋势,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人均GDP差异的函数,即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趋于收敛,但能源消费强度收敛的速度要慢一些。  相似文献   

6.
探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能源的消费量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可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变形,运用ARDL边界测试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验证各国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显示:各国的能源消费不同程度地促进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小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更强;各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都应鼓励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费,节约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经济增长对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冲击作用尤为明显,长期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2001—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在控制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后,农业信贷支持水平每提高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提高0.146%;但是,与民生支出和财政支农支出相比,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较小,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此外,我国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强,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弱。提高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应创新信用模式,丰富农村信贷产品种类;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农村金融整体效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建立健全农业信贷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2-2012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将能源消费强度分为低、中和高三个层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广义矩(SYS-GMM)分析方法,对工业化、城市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均会导致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但城市化对低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高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却十分明显。此外,上一期的能源消费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和技术创新等均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中国存在技术创新的反弹性效应且能源价格对技术创新有诱致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ArcGIS复杂技术,对DMSP/OLS和NPP/VIIRS两类数据进行系列校正,通过1998年—2018年全国344个地级市的夜间灯光数据,反演能源消费总量,从而构建夜间灯光数据与能源统计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对地级市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降尺度模拟估算,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分异与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能源消费主体区域集中在胡焕庸线右侧,能源消费规模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自东北至西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梯度分布;能源消费集聚度的空间特征为偏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格局,分布重心在考察期内表现出向西南移动的趋势.实证研究结论为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有差异的、空间协调的产业绿色转型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福建省1978—2009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短期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从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影响农民消费水平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消费的持续低迷的态势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简要论述几种经典消费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一种消费函数,并以近30年山东省农民收入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农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因素为收入水平偏低和农民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性。最后从确定性、不确定性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2.
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为制订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利用协整和误差修正计量分析方法构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将有利于更加清晰地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村物流是我国物流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对于拓展物流行业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该文运用灰色理论,分析广东省现代农村物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水平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农村基础设施情况、农村环境、人力资源以及物流整体发展情况是影响农村物流的重要因素,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同时,农村物流规模也对广东农村物流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描述陕西省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变动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变动和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变动对陕西省城乡人口的年龄结构差异变动的具体影响,得出陕西省城乡人口的年龄结构差异不断缩小,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乡收入差异、城乡消费差异和恩格尔系数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冲击及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论文使用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区的能源强度及相关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能源强度水平相似省区倾向集聚分布;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禀赋对省区能源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为负向;从溢出效应来看,东部省区的城市化水平、西部省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禀赋均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影响农村消费需求实现因素的重要性为原则,选取了农村居民生活、生产两个方面的需求现状以及农村消费环境现状作为分析的基础,通过分析得出湖南省农村的消费比例和人口比例不成正比,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不相适应等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为湖南省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必将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实证分析安徽省农村金融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安徽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农村金融效率提出建议,对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DEA—Tobit模型测算安徽省2005—2018年的农村金融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安徽省农村金融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在2005—2016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7—2018年有所上升;安徽省农村金融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相对偏低,纯技术效率相较而言稳定偏高;农村总体经济水平、农业化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安徽省农村金融综合效率起积极作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水平、农村经济膨胀水平对其起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QUAIDS模型,采用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截面数据,探讨农村居民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及其需求弹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收入农户医疗消费的价格弹性。结论显示,家庭规模、家庭收入对医疗消费支出有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地区差异对其有负向影响;医疗服务大体上仍属于生活必需品,但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将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消费;对农户进行收入补偿,能够减少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对医疗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其他消费品价格的提高对低收入农户医疗消费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旅游需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选择1994-2008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不仅受自身收入、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收入弹性大,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其旅游消费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有显著的不可逆性,"棘轮效应"明显;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有显著的"示范效应"。此外,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对旅游消费有"挤出效应"。因此,在继续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旅游消费的同时,可通过培养其良好的消费习惯、建立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正面示范机制,发展农村旅游休闲消费。  相似文献   

20.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比较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20余年的数据资料,从城乡居民的消费品拥有水平,消费结构变化的态势分析了城乡消费水平的变化,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特征差异进行比较和实证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同当期的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还有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最基本的结构特征.文末探讨了城乡消费差异形成的原因及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