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尽管加强小城镇建设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小城镇建设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亟待出台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规划,促进小城镇建设向更加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河南省小城镇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其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在认识水平、科学规划上,还是在投资体制、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的建设上都还存在着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因此,认真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对策,对于促进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渐推进,以及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小城镇也随之产生。许多小城镇依托其所在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而发展,从而带动该城镇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旅游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小城镇类型,符合了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到自然环境、人力资源、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文着重研究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小城镇的三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央十八大提出,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和解决农村发展的战略规划。贵州乡村经济的发展,应将乡村地区结合禀赋资源、经济状况和文化技术水平,发展特色旅游业来作为农村小城镇的主导产业。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以贵州农村地区资源和旅游收入绩效来实证建设与发展旅游小城镇意义,分析贵州目前乡村观光旅游存在着多种无效率的路径锁定,并创新性提出中国乡村旅游特有的一种无效率路径锁定,村级组织锁定,进一步提出旅游小城镇建设就是打破这些锁定的最有效路径创造,最后提出旅游小城镇建设一些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各个地区都致力于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小城镇建设分析与研究,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金融是当代经济的中心。随着小城镇建成进程的加快,金融深刻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了小城镇建设与金融发展之间关联系进行研究,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385个小城镇为研究样本,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测度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及均等化程度,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总体水平偏低,且区域分化及均等化程度差异显著。库尾区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均等化程度都明显优于库腹区;人口规模较小的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多较低;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最高,其次为工矿产业,然后是农业和商贸服务业;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聚集现象明显,并在库尾区、库腹西区和库腹东区呈现出三级类聚分化特征。应将三峡库区小城镇及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重庆市城镇体系大格局,并赋予其“固本强基”的地位,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高,以集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益,以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相似文献   

7.
只有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规划不科学影响了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的协调。我们应引导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和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的建设,完成资金积累和投入机制,促进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十二五"期间,小城镇的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对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上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小城镇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9.
近年,三河镇全镇上下坚持“以旅游业为中心,以工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点”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发展举措,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示范镇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小城镇的概念越来越模糊,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本文在对小城镇概念的辨析基础上,结合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小城镇建设背后的"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蕴藏着后遗症"、"耕地红线的破环危及粮食安全"等五大风险,并分析了小城镇建设背后的"正面"、"负面"动力,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在发展小城镇的各种模式当中,以"加工业-市场"双向互动模式发展小城镇取得的效果最为明显。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加工业促进和带动市场的形成,已形成的市场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使加工业与市场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以市场和加工业为依托发展河北省小城镇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第一,培育主导产业,以市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加快小城镇的发展;第二,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第三,不断提供制度供给以适应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带来的各种制度需求。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是一个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过程,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带有阶段性的经济问题。文章探讨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互动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对策思路。这对于构建我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互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减少和避免出现误区,推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实现良性互动,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科研方法,分析研究小城镇社区体育在黑龙江垦区社会中的发展背景,进一步阐述小城镇社区体育对加强垦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科研方法,分析研究小城镇社区体育在黑龙江垦区社会中的发展背景,进一步阐述小城镇社区体育对加强垦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开展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就是要以"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为目标,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从而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方向。开展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重要意义推进城镇化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中国小城镇公共服务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发现中国小城镇公共服务公平性总体较好,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利用地理联系率分析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将小城镇分为公共服务与经济水平匹配型(双强型和双弱型)、公共服务先于经济水平型、经济水平先于公共服务型四种类型。进一步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分类对待公共服务与经济水平匹配度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2011年6月3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开启了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大幕。  相似文献   

18.
甘肃建设小城镇要努力寻找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尤其是以特色农副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农村生产提供投入和消费要素的农工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金融、保险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的非农业化,提高农民收入,为改造传统农业打下基础。甘肃建设小城镇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梯度转移战略、特色产业兴镇战略、“点一轴”式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同志积极支持发展旅游业。其旅游经济思想,主要涵盖旅游规划、旅游经营与管理、旅游保护、旅游文化内涵等方面,主旨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社会生活环境协调发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综合性产业。胡耀邦的旅游经济思想内涵,对于今天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仍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一问: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的背景是怎样的? 据了解,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2011年6月3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2011年09月13日,住房和城多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的通知;2011年09月26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政策推动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的逐步完善及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