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逍遥游》的基本主旨就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实现超越和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做到“心”的剥离,这种剥离就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智慧和飘逸的一种象征为后人所倾慕。文章以“达于道”的内在状态作为庄子形象的落脚点,从精神上的隐士和诗人这两个方面评述了《庄子》散文中庄子形象。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中,“鹏飞南徙”这一主体寓言的寓意,就象《逍遥游》本身的主旨一样,历来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郭象、支遁,大小之辩等是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综合来看,鹏飞南徙这一主体寓言,不是作为被否定的有待境界,而是作为被颂扬的求道精神,被有机地纳入了《逍遥游》主旨当中。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了一个"藐姑射之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构建了一个"桃花源"。他们一个虚构了荒诞虚幻的阆苑神山,是"真实的虚幻";一个想象了淳朴真实的农业村庄,是"虚幻的真实"。本文拟从藐姑射之山和桃花源为出发点,运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理论对陶渊明之于《庄子》的继承与升华试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从《庄子》思想中悟出当代管理之道,将庄子平等、变通、阴阳调和、责任感、钝感力及无为而治等观念运用到当代管理理论中,探索"-3代管理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常友玲  常友新 《新智慧》2004,(11B):61-62
一、独立审计职业道德的内涵解析。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况在《劝学篇》中将“道”与“德”首次作为一个概念使用,指出其整体含义即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而在西方“道德”一词亦兼具社会风俗和个人品性,类似中国古代的道与德的含义。伦理学角度的“道德”概念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二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逍遥"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所谓的逍遥,是一种远远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境地,体现了庄子面对不完美世界的一种至臻追求。这种境界的达到,需要极深的功夫,非一般而能为之、一蹴而能成就。对《逍遥游》的深入解读,是了解庄子逍遥思想内涵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旅游品牌规划内涵、特征及编制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旅游品牌的相关概念以及旅游规划的本质探讨了旅游品牌规划的内涵,并给出了旅游品牌规划的概念。通过分析其特征和编制原则,从而为旅游品牌的总体定位和规划提供一个理论平台。目的是引导我国旅游业走上“正”道,纠正只注重以“奇”取胜,背离了《孙子兵法》中讲的奇正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汉化由“易”和“汉字”两套符号来演绎、运载。《易》是汉化的“中央处理器CPU”,汉字是其“信息储存器”;《易》与汉字共构世界的一切: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无知——字义——音形——四书——八划。易学构世界之质实,是“道”;汉字象世界之形名,为“器”。  相似文献   

10.
儒家“大学之道”深深影响了传统中国社会,对社会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其对国民人文素质的影响,体现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独特的积极作用。《大学》之“大学之道”所展现的是儒家追求“王天下”最高理想的理论依据,其中“三纲领”是其政治伦理体系的最基本框架,而“八条目”是实现平天下理想的具体步骤;它们相互联系、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儒家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都把“道”和“名”作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老子哲学对“道”和“名”也有着深刻的探究。《老子》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道”和“名”并举。本文将重点分析老子哲学中的“道”和“名”,最后再对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1年颁发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大成果,其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正是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意味着我国的会计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应用。探讨其原则在我国会计标准中的应用,旨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中有一整套中国式的管理学思想.管理要顺人之性而进行,“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成为《道德经》关于管理的最基本原理;《道德经》所提出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容精神、“清静”、“寡欲”的修养精神、“反者道之动”的“变通”精神等,对于我们现代管理工作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商道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德经》的开篇之言。简单与深奥并存,令人古今吟诵,揣摩深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庄子》中的丧葬现象为研究对象,梳理出了《庄子》文本中的五处丧葬书写,分别是秦失吊老聃、子贡吊子桑户、孟孙才葬母、庄妻之死、庄子将死。这五次丧葬活动,体现出薄物质、薄程序和薄情感的薄葬观念。这种丧葬观念根植于《庄子》的死亡观:死生一体、死是复归自然、死是解脱。死亡观又是其宇宙观的反映,《庄子》的宇宙观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折射出大宇宙背景下个人生命的存在状态与价值,具有强烈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试图从作家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的主观意图;“巴黎圣母院”的象征意味;及小说的内容和情节等几方面来分析:小说的真正主人公应该是副主教克洛德,而非传统所认为的爱斯梅拉达。  相似文献   

17.
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孙膑兵法》、《尉缭子》等。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兵家著…  相似文献   

18.
张以宽 《新智慧》2005,(12):9-11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天下分裂,礼乐崩溃。孔子向往西周盛世,不满当时现状。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充满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孔子把“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既是孔子所理想的普遍社会道德风范,又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他把仁德作为治国之道。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礼记&;#183;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19.
卜辞有“立中”,建中之地在中央,民众从四方汇聚,尚中意识由此而产生,“中”在卜辞中兼作氏族社会之徽帜与测风之仪,作为氏族社会之徽帜,“中”与权力,法制、道德等有关;而作为测风之仪,“中”又与度有关,先秦尚中思想的发展,始终脱离不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尚中学说在《易经》中已建立基础,中间又经儒、道两家的发挥,到《易传》时已臻成熟,《易传》的中道思想实际是兼取尚中说精华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开放而变革的社会大环境下,传统的灌输性教育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变革与发展的挑战性命运。要想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效状态”或“边际情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其实质就是要回归人的存在,促进人的真实发展。回归生活世界需要建立一种大教育观,实行开放性教育;需要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回归生活世界还意味着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