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众创空间内涵的研究学术界并未给予一个明确的界定,导致众创空间研究的理论成果参差不齐。研究在系统梳理政策文本和现有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众创空间的内涵给予了明确界定,并对众创空间与传统孵化器的差异做了详细分析,回答了决策部门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何为众创空间"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概括了众创空间的类型和盈利模式,指出"综合生态型"和"产业链型"众创空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成熟众创空间的收入来源应当来自于其专业化的创业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2.
北京“众创空间”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众创空间”是新兴的创新创业的载体,其区位选择是需要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将核密度估计分析法和Ripley’s K函数分析法相结合来研究北京市“众创空间”的区位分布特点,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众创空间”区位选择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众创空间”主要位于北京市城区北部三环至城区北部五环内,尤其是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大街是北京市“众创空间”最集聚的地方;不同形式的“众创空间”其集聚特点不同,传统孵化器的区位选择空间范围远远大于新型孵化器的区位选择空间范围,这种现象是受到产业环境、创新环境、创新生活设施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对未来北京市制订创新创业政策以及不同形式“众创空间”的区位选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无锡地区高职院校的众创空间为例,运用调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对高职院校众创空间从国家政策、院校制度、创业市场、学生创业4个维度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以及14个二级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的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后,对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4.
众创空间发展要注意创新创业主体的集聚,要加大创业种子招引力度,引导企业自我复制孵化,引领和集聚各类创业创新主体;要注重典型经验宣传、众创空间文化培育、众创空间投融资机制建设以及众创空间品牌打造,激活众创空间建设主体;要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制度,创立创业教育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众创空间对创业创新主体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领域的产业升级,对中国经济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众创空间的引入,进一步加剧了应用型高校的结构性调整,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教学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搭建应用型高校众创空间平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梳理了大众创业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众创空间模式,对比目前应用型高校众创空间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优化应用型高校众创空间模式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进入了崭新的众创时代,众创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下,众创理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和催生新业态的驱动。我们也应当将众创的意识引入到高职旅游教育之中,开展高职旅游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在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以培养创新创业的旅游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自2015年以来,众创空间在各地兴起,"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规划,指导各地区逐步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区域众创建设模式。文章在分析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类型基础上,通过各众创空间示范试点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并结合武汉市发展特点构建武汉市区域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为全面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发明创造,轻视创新价值;重视投入的激励作用,忽视资金的市场价值;偏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忽视"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近年来,各类"众创空间"快速兴起,其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特点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本文在研究"众创空间"发展特点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创业教育的概念是在新的经济环境形势下产生的,但是随着多变的社会环境,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这些都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需要。本文基于此,对高职院校的"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模式进行研究,这对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建设大学生”众创空间”具有资源优势.建设高校“众创空间”,应打造“互联网+”开放创新融合分享平台,培育类型各异学科交叉型大学生创客团队,加强大学生创客“双导师”培养力量,建立大学生创客创业失败保底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前,基于数字平台的零工经济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零工经济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回顾法(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对零工经济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首先,在CNKI和WOS数据中以CSSCI、CSCD期刊和SSCI/SCI/JCR的Q2以上分区期刊为范围进行检索得到2009—2022年关于零工经济研究的中英文文献740篇,对其进行学术史梳理发现,国内关于零工经济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缓慢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但明显滞后于国外研究;然后,基于零工经济的核心要素(数字平台、零工劳动者、用工企业)从行为主体角度提炼出政府、企业和劳动者3个研究视角,同时通过文献编码归纳出劳动法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和劳动经济学6个研究范畴,由此构建多学科多视角的零工经济文献分析框架。最后,利用该框架对零工经济研究文献进行评述和展望。应进一步拓展零工经济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注重跨学科研究,融合多视角研究,改进和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协同开展多学科、多视角、多路径的系统化研究促进零工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并为零工经济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结合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当前国内外积极倡导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趋势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将创造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了将创造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即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振兴东北经济。最后,就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具体做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指出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产业创新群体。在此基础上,章从理论上、发展对策上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在体制和制度上有所创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正确定位,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经济快速发展及全球化给金融业带来强大冲击,金融创新势在必行。首先分析我国目前金融业所处的环境,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必要性,然后从综合角度探讨实现金融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知识型企业成长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兴起和企业知识理论发展是知识型企业成长研究的现实和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型企业的成长能力。因此,对知识型企业实施知识战略,提高知识的捕获和储存能力,完善知识转移和创造机制是知识型企业成长管理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系统由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和管理系统构成,具有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功能.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存在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区域制度环境的障碍,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系统自身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低碳经济日渐兴盛,低碳工具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碳税、碳交易通过碳定价等方式有力地改善了气候环境,但对经济产业格局、社会福利等方面有利有弊,影响复杂。碳金融拓展了低碳经济的边界,吸引投资者参与碳市场,同时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在低碳工具的研究中,国外理论早已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国内研究也逐渐丰富。文章对国内外碳税、碳交易、碳金融的实践及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整合,阐述与评论了这种工具的理论渊源和内涵、探索实践、制度分析、效应评价等研究成果,认为现有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仍存有较多缺陷,并对下一步各种工具的交叉配合、碳交易制度改革、碳金融产品定价及设计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理论探索中,对其依据、关系及实现形式认识仍有分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否定按劳分配,改变的只是分配的形式。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所有权及其贡献率,不是价值的创造。理论研究必须揭示问题的实质,不能停留在现象形态上。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从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入手,总结了陕西省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但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大,与现代产业结构"三、二、一"模式相差甚远。最后提出陕西省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方向应是"稳一、优二、进三"。  相似文献   

20.
战后为应对每一次经济危机,日本政府均实施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依次更迭是基于三个传统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即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说的过渡与交替。随着历史条件和经济周期的不断变化,为应对危机,国家干预或经济自由主义交替运用。当前,世界经济运行制度体系进入了一个转变的时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且其趋势愈演愈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陷其中,需要我们在考虑经济与政治的框架内探索新的理论创新方式,以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然而创新源于"历史的逻辑的东西",因此,反思历史的经济思维对指导当前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宏观经济理论的过渡与交替就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