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无形资产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形资产计量是当代会计的一个难题,有形资产的计量方法对无形资产计量有可借鉴的地方,对可辨认无形资产采用交换投入价值法和交换产出价值法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企业资产由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部分组成。所谓的有形资产,通常指机器、产品、资金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产;无形资产则是指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商业秘密、场地使用权等以非实物形态存在的资产。企业无形资产虽然存在形态不如有形资产。企业无形资产虽然存在形态不如有形资产,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实实在在、具体可感的客观存在,它同企业有形资产一样,影响、牵动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却无人问津,致使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严重失衡、现有无形资产大量流失。对此现状,有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无形资产管理问题,以确保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资源,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现行无形资产会计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某些方面已显露出局限性。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有必要对现有的无形资产会计进行创新。一、现行无形资产会计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1.难以满足高科技行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在现行会计理论中,企业资源主要是指有形资产,虽然也不排除无形资产,但由于各种原因,无形资产在企业资源中始终只占次要地位。例如我国规定,以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即使是高科技企业,也不得超过35%。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智力被认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了有形资产。当前,企业在产品研发和销售阶段投入的力量比较大,在生产阶段投入的力量则比较小,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呈“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而在研发和销售阶段的巨大投入实质上主要是对无形资产的投入。这些资源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也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能给企业带来持续超额收益。不正视这一事实,仍将无形资产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与传统的物质经济相比,其特点是有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下降,无形资产的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也不再是有形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所以,重视和完善无形资产核算非常必要。通过分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核算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改进无形资产的计量、摊销的方法及充实财务报表的内容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商标、商誉都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据报道,国际资产评估界统计,无形资产项目已经多达29项,无形资产是非实物形态的资产,它与有形资产相结合,协同营运,能提高企业在市场  相似文献   

6.
期权定价理论的实质及无形资产评估中的期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期权的实质及期权定价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期权方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期权的实质是一种选择权或是一种机会,直接度量这种机会的价格实际上很困难。Black—Scholes模型和二叉树模型本质上是以标的物的价格变动特性为基础,解决了期权的定价问题。而某些无形资产本身也具有期权类似性质,直接衡量它的价格很困难,但它的价值最终须以有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有形资产价值规律的预测,即可较为客观、相对容易地评估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7.
商标、商誉都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据报道,国际资产评估界统计,无形资产项目已经多达29项,无形资产是非实物形态的资产,它与有形资产相结合,协同营运,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无形资产也具有价值量,其价值量的大小是随其获利能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组成结构分析 企业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十分强大的价值增殖功能,产权学家认为企业的有形资产如厂房、设备等均有寿命,无论怎样保护维持,到了一定时期都要消失其价值,而企业形象则不同,虽然它也存在生命周期,但可以通过危机策划等使企业形象的演变轨迹呈螺旋式上升状态而永葆活力,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便是其中最为重要又规范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企业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在企业中凝聚着知识和智慧的无形资产与日俱增,无形资产的比重逐渐超过有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正日益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并成为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因此,会计核算必须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既要确认外购的无形资产,也要确认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改进无形资产的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其特点是有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下降,无形资产的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本文在对无形资产的现行核算方法进行评述基础上,对如何衡量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不再是有形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所以,重视和完善无形资产核算非常重要.本文针对无形资产的范围、开发与研究费用、摊销及披露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2.
杨康斌  陈娟 《新智慧》2004,(3B):10-10
1.管理会计目标的转变:21世纪的企业管理是对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而企业的价值又是企业现实收益与未来收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自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综合表  相似文献   

13.
一、对"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计量的想法 <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者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企业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对无形资产业务核算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在无形资产所占比例不大,其所起作用不显著的条件下,以上处理可行。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的数量越来越多,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很重要的资产,如果对无形资产仍按新规定进行处理,则显得过于简单,且有的不尽合理,不能使无形资产得到正确的核算。本文试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一、现行无形资产核算的几点不足1.对无形资产处理的科目设置不完善。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结构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轨,有形资产的作用减弱,而无形资产的作用得到强化。会计反映的中心自然也要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化,对无形资产的反映不能简单化,不能仅以“无形资产”一个账户对其原始价值和价值摊销进行笼统的反映。2.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处理不合理。根据新制度的规定,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时,会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既然无形资产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那么无形资产的消耗理所当然地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因此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就不能简单地直接将其计入管理费用,而应根据具体内容,将其分别计入成本或销售费用。并且,无...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已由工业经济朝代转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不再是有形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所以重视和完善无形资产核算非常重要,本文针对无形资产的范围、开发与研究费用、摊销及披露等问题作些探讨并提出相应会计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6.
企业在进行资本化运营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同时更应重视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在企业的资本化运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在进行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无形资产而不再是传统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 ,其会计处理应予以相当的重视并应和其本质特征相适应。因此 ,有必要对无形资产计价基础的确定、核算范围的界定、自创商誉应否入帐等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  相似文献   

18.
提高国家软实力需要注重科技文化的建设。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生成和发展表现为在历史、当今与未来三维视域互动中的有形资产(科学理论、科技成果等)向无形资产(科学精神、软实力等)转化,无形资产又推动有形资产发展的过程。提升科技文化软实力需要将科技的创新与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融合,实现传统科技文化的转型,长远来看,需要增强科技文化传播影响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科技文化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价值评估领域中,无形资产评估是一个难点,因为无形资本身只能从观念上感知,建立在人们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基础上;而且由于科技发展而更新换代,法律的有效期往往失效,从无形资产所得来的收益比从有形资产所得来的收益的风险要大得多,未来收益很难预测。本文主要对不同无形资产的适用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对其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期望现金流量法。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无形资产而不再是传统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其会计处理应予以相当的重视并应和基本质特征相适应。因此,有必要对无形资产计价基础的确定、核算范围的界定、自创商誉应否入帐等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