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宪法得到不断修订与完善。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三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宪法发展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入宪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坚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进行渐进式改革;三是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从实践到政策到入宪。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从历史观看,这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必然要求;从价值观看,这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从认识论看,这是认识活动规律的根本要求;从实践论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努力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3.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 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我国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二,依法治国的范围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相似文献   

4.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立法经验之总结和人权理论研究成果之结果,凸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揭开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实践提高到首要的和基本的地位上,必须用实践观来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基本内容和形式,随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变化;精神文明建设力量的主体和动力之源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6.
对劳动者个人合法利益承认与尊重,对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利用,改革路径的正确选择和执政党指导思想的不断解放与创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启示在于:要承认并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要敢于借鉴人类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要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其中最关键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要随着改革实践不断解放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案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功经验.这30年宪法发展呈现出鲜明特征: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宪法观念、自觉推动下大步向前的;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变迁,并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改革开放;它以完善实体内容为目标,呈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特点.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宪法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宪法必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从"改革宪法"走向"宪政宪法".  相似文献   

8.
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十分重视对合作社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运用.中国共产党合作社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为基础,批判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并实现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华丽演变.中国共产党合作社理论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化、理论升华的百年发展历程,并呈现由注重理念到回归现实、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包容、由单一集中转向多元共存的理论特点和演进理路.新发展阶段科学把握并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合作社理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群众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实践方法,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市场导向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9.
彭跃社 《企业家天地》2011,(10):191-192
“以人民群众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实质所在。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英雄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正确的权力观为理论依据;其科学内涵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做到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不断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做到一切尊重人民群众。其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是“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光辉的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2008年,即改革的后16年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用渐进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效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对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他拓展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提出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离不开党,领导就是服务等重要观点,主张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摒弃“群众运动”模式,着眼于从制度上建设党。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主张一切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提出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和衡量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坚持紧紧依靠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出只有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充分肯定群众的实践,及时总结和概括,加以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立法经验之总结和人权理论研究成果之结果。凸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揭开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群众观内涵丰富,对于当前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邓小平群众观,必须做到:创新群众工作理念,为密切党群关系提供思想保证;加强制度建设,把群众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真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4.
所谓科学发展观,其本质的要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意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服务和环境建设;三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五是要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六是要突出工作重点,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5.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对于推进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还存在着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政府投入不到位、人力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因此,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成为政府及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接受陪审团审判权"是当事人享有的一项诉讼权利,也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宪法权利。这种权利在宪法、普通法、制定法和衡平法上都有其法律依据。"接受陪审团审判权"之所以入宪,就是因为它具有对抗强权以维护公民自由,发挥制衡法官以保障政治民主,维护司法独立和提升司法权威等功能和价值。目前,我国建立陪审团审判制度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和我国改革深化的国情实践,已经尖锐地提出了这 样一个问题:宪法能否司法运用。从整体上讲:只规制政府,充分运用司法审查权,对宪法适时作出有权威的解释,充分发挥宪法监督制度的作用等是美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我国,宪法能否适用问题长期以来没有重视,虽然不乏违宪现象,但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宪法例出现。对宪法的片面理解、制度的延误、公民宪法意识不强、法官素质不能适应等问题的解决和改善,坚持洋为中用,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都将有益于我国进入一个宪政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董长青 《全国商情》2010,(8):34-34,4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竞争机制已经被普遍运用到各个行业当中.电力企业作为传统垄断型企业,也面临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竞争.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创新、社会责任和企业信息化四个方面论述了电力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医药卫生事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医药卫生体制的分析,旨在借鉴其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构建完善。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就业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人民群众生活在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如何使这一群体摆脱困境,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