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消费模式。发展绿色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是发展绿色消费的前提,纠正消费外部性,培育绿色消费观是发展绿色消费的关键,营造良好绿色流消费环境是发展绿色消费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扩大消费需求是现阶段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实中国的收入分配的极不均衡性,导致低收入者消费欲望强烈而消费能力不足,中高收入者消费能力充裕而消费欲望缺乏,整个社会消费需求不足。为了扩大消费需求,必须减轻企业的赋税负担,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促进城镇低收入者增加收入,通过多予少取的财税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中等收入者消费的后顾之忧,完善税收制度以抑制中高收入者过度的财富积累偏好,从而激发中高收入者的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   

3.
贵州可持续消费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可持续消费是具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为此,建立一套可资评估的指标体系,开展和加强可持续消费活动的监测工作,对于及时掌握消费经济运行及消费波动的有关信息,正确估计当前的消费经济形势,预测未来消费经济运行的可能发展趋势,以及研究和确定消费调控目标、内容、重点及其具体实施的手段和对策,确保可持续消费战略的实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绿色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消费的重大意义在于要培育绿色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消费质量,建立文明生活方式。要发展绿色消费。建议制订以下对策: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发展环保产业,构建经色产品流通体系,完善绿色标志和加强消费教育。  相似文献   

5.
关于扩大江西消费需求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结构变化显,消费方式逐步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蕴藏着更大的消费升级的潜力,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以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时期。同样,江西省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加强,消费支出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江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低于全国。制约江西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多多,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江西消费需求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扩大江西消费需求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应当重视消费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坚持马克思有关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理论,关注全球消费呈现的新特点,借鉴国外学者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我国消费方式更新既要着重解决“消费不够”的问题,又要引导防止“消费不当”问题。努力做到“生存消费保证、享受消费适度、发展消费引导”,倡导“理性消费、节约资源、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具有投资与消费的双重作用。当前影响我国农村教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教育消费主体、教育消费供给、教育消费环境和教育投资回报率等。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教育消费供给能力,提高农民教育消费倾向,增强农民教育消费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消费需求现状,为发展消费贷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消费信贷,既是促进信用消费的主要金融手段,又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途径。具体的措施有:指导消费信贷,扩大消费增长;搞好协调配套,突出消费重点;调整信贷投向,促进合理投量;增加信贷品种,拓展信贷领域。  相似文献   

9.
互联消费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普惠金融,可使消费金融服务低成本、高效率地延伸到长尾人群,并低风险地覆盖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远未饱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空间,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模式主要有6种:传统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互联网化、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金融、分期购物平台提供的消费金融、垂直细分平台提供的消费金融和P2P平台提供的消费金融。偏爱网络购物和超前消费的年轻人群成为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主流人群,其产生的羊群效应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杠杆消费,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持续有效地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因此,要鼓励、规范和引导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消费金融是刺激消费、稳定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出现新趋势,以电商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积极介入消费金融市场,传统消费金融机构纷纷“触网”。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消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市场格局,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效率。建议完善法律及信用环境,鼓励探索各种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实行功能化和差异化监管。  相似文献   

11.
消费权益保护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等都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鉴于我国的消费权益保护还存在消费护权渠道不畅、产品鉴定环节梗阻、消费护权成本高等问题,故应从经济上降低消费护权成本,建立消费援助基金,发挥行政执法机关的护权作用,构筑现代化消费权益保护法律体系等,从根本上维护消费权益。  相似文献   

12.
经营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消费的消费习惯,消费意识在变,经营思想就必须变得。引导消费也好,适应消费也好,其实都是变。张瑞敏掌握了这种观念,让海尔在不断创新中确立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3.
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支撑点,已成为现实经济的讨论热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消费,把握消费,鼓励消费,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有效推动经济的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就如何促进消费谈一些浅见。1.更新消费观念,激发消费需求。消费观念陈旧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消费观念也应当不断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消费提高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动力、经济发展生命线的高度来认识,主动调整消费政策。在计划经济造成的短缺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4.
城市女性消费是消费主义文化中的典型。城市文化诱导着女性的消费,女性消费文化在城市文化中养成、熏陶出来。将城市中的女性消费纳入消费主义的文化框架之中,是因为女性消费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从城市文化、社会性别视角研究构建女性消费,引导女性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消费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大农民消费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培育农民消费的新热点。根据对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10多个省市农户的调查和部分省市农调队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农村消费结构正全面升级,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出现。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的住房消费、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和通讯消费这些消费热点,论述了如何加以培育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行消费模式中,生活垃圾和能源大量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改变这种现状,借鉴他山之石,分析了德国、瑞典、日本促进低碳消费的经验,并从衣、食、住、行、用等五个方面探讨嘉兴市低碳消费的具体形式,从消费理念、消费习惯等层面探索了低碳消费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外贸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启动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愈益加强。目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结构有待提升,消费支出预期加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城乡消费水平悬殊等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起因于支持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在逐步减弱,消费需求和有效供给的结构性偏差.体制改革对传统社会保障体制的冲击.以及信用消费的约束等等。启动我国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发掘和启动具有较大关联效应、能带动一批产业发展的新的消费热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作从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和农村市场消费三个方面,对启动国内消费需求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扩大文化消费是现阶段我国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文化消费的经济学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分析判断,并从“生产供给、流通载体和消费需求(SMD)”视角探讨了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文化需求、文化流通与文化消费正相关,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我国现阶段文化消费的最重要因素。SMD分析范式为我们判断文化消费现状,优化文化消费政策,扩大文化消费效应提供了思路启发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展现了江苏省消费需求水平偏低的现状,分析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认为,江苏居民消费需求扩张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又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据此,作者提出了拉动城市消费需求,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家庭消费是个古老的课题,自然是家庭最本原、最稳定的职能。家庭亲缘经济追求家庭幸福最大化,最终要通过家庭消费来实现。而对于家庭生产和家庭投资来说,家庭消费为其提出需要,提出目标,提供动力,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当然,家庭消费主要是对生活资料的消费,此外也包括对教育资源的消费。因此,家庭消费行为是客观的,消费数量、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取决于收入。在这里,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和持久收入,都会对家庭消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家庭消费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发展消费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扬自己的专长,使人性、人格、人才得以全面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