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使人类走出为了“活着”即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境地,进入了“为什么活”和“怎么活着”的层面。也就是说,从以工具本体为主导的层面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以心理和精神为主导的层面。历史的发展在工具本体之外提出了建立精神(心理)本体的要求。发掘工具本体的诗情画意、实现自由而诗意地生存成为一个现实任务。这种作为未来时代的人生本体的精神(心理)本体便是情感。情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丰富的,作为未来社会心理本体的情是一种广义的博爱之情。这种博爱,小而言之,是一种同情心,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广而言之,这种博爱之情是一种胸怀天下、以黎民百姓之苦为苦、以百姓之乐为乐的博大深层的普遍之爱。这种爱以中国传统的仁爱为基础,吸收了血缘亲子之情而又超越狭义的亲情,同时它借鉴了西方启蒙学者自由平等博爱之学说。这种爱,在对待自然的关系上,是对自然的一种尊敬、欣赏、感恩与敬畏之情。即对自然化育万物、养育人类的奇迹怀着尊敬,对自然本身气韵流转、生动活泼的勃勃生机予以欣赏,对自然给人类提供裹腹的食物与御寒的衣服等生存资源心存感恩,而对自然造化那井然有序、万物共生共存、相互对立、相生相克而和谐自存的无言之大美予以敬畏。历史就这样从工具本体走到了心理本体。情感,也许就是我们心灵最后栖息的港湾。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时代的欲望,大学正在迷失自己,教育逐渐平庸。面对大学排名带来的"被平庸"等问题,大学需要坚定方向,围绕"立德树人"完善教育之魂;停止模仿,专心教育重塑大学组织文化的人性引领;关注人性,让大学精神重焕新生;止于至善,在时代精神的张力中超越平庸,构建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理想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3.
陈新辉 《企业家天地》2007,(12):145-146
大学特有的精神实质要求大学在市场经济中"出世"(远离经济市场,脱离世俗,追求精神本质),大学的生存现状又需要大学"入世"(应社会之所急,培育社会之建设者)。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大学如何处理"出世"与"入世"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学前途命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当前高校要一如既往地坚守自由、独立、批判的大学精神,同时要理性地迎接大学精神之"变",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学术性与服务性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大学精神,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的发展关键在于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更是新建本科院校和谐发展之道,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重视和推动大学之间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建设,是进一步推动合并新建院校的深度融合和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学校独特的大学精神;有助于顺利推进大学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彰显大学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对于中国未来大学之发展可谓"生死攸关"。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必须注重凝练和提升大学精神,不断推进大学教育创新,强化教师主体素质建设,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培育大学精神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用韦伯的"理想类型"分析法对大学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从大学和大学教师本性出发以及大学教师职业发展实践来看,优秀大学教师应该是成功践行教育者和学者职责并努力追求知识分子角色境界的人。近代学人陈寅恪既有"万世师表"之称誉,也被誉为一代"学术宗师",终身捍卫独立自由的学术文化精神,是优秀大学教师的生动典范。反思其一生职业实践,陈寅恪个人有意识地积极主动追求当是其成为一名优秀大学教师最为根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知与不知"是悲剧人物的悲剧性思想认识方面的共同特点,另外在情感取舍上还存在着理性与情感的纠结,再加上悲剧人物具有抗争精神,当生存受到阻碍,对自身现状的不满足时,就自然地进行抗争,要实现自我超越,当双方矛盾出现对立,就以两难之境表现出来,形成悲剧冲突,这往往也是悲剧人物陷入两难之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生容易患上"有用"强迫症,凡事都会以是否"有用"来衡量,认为"有用"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学习,只学"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只做"有用"的事情,那些对"无用"的不屑一顾,但老子、庄子却认为有用与无用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二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用之所有用,是因为无用之用起作用。而在大学教育中,大学不仅要教育大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是学习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这些对大学生终身受益,这种"无"用之用才是大学教育的精神本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办学的核心所在。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精神的弘扬与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而学生干部作为高校传承大学精神的主要群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精神与学生骨干培养既存在一定的契合,又相互影响交融,而求真、扬善、弘美、传道是提升大学生骨干能力的重要良方。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与大学的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是大学之灵魂,是影响一所大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又要在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发展战略、领导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大学形象建设等方面有自己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华文明得以长盛不衰的巨大精神力量;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和壮大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之源,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思想保障。时代不断进步,艰苦奋斗精神内涵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仍需继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焕发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13.
许蕤 《全国商情》2012,(16):93-94
仁爱思想中包含着人性自觉、责任意识、利他情感和牺牲精神等多种道德意蕴与伦理精神。这些精神正是"为人民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在道德体系建立的内容、形式和范畴方面是一脉相承的。研究"仁爱"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传承,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与区别,对于我们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它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它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心理信息,表现着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显示了我们民族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尊严以及高度民族文明的生命力.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审察文字与书法的起源,探讨了中国书法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的描述,简述了中国书法的意境;从书法作品的布局之美、欣赏书法的笔画线条之美、欣赏书法的章法之美、欣赏书法的意境之美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欣赏.本文介绍了在大学里开展书法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书法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船精神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所发出的历史和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建设、对党的全部活动依然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导引功能;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永远敬仰红船精神、礼赞红船精神、坚守红船精神,在实践中通过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增进人民幸福来践行和光大红船精神。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的价值本体在于以附加价值形式存在的差异化、多样化、异质性的新价值,是从工业经济无差异化、非多样化、同质性的价值中,经矛盾运动自然发展出来的.这种价值体现着质量、创新和体验的本质.从供给角度内生质的差异性,称为创新;从需求角度内生质的差异性,称为体验;当供求平衡时,合称质量.这里的质量,不是指产品质量,而是生活质量,分为高质量发展与低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本质上必然是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本文从形式与实质两方面探讨数字经济的价值本体,以增加值对应工业经济创造的交换价值,以附加值对应数字经济创造的新价值.区分出"创造新价值"对于工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不同含义,将数字经济的价值本体从一般交换价值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7.
企业管理正由传统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文化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经营,可以明确价值取向,凝练企业精神;可以把人的需要和发展与企业的需要和发展。把个人生存劳动的目的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建立和改善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人本文化经营在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中越来越发挥重要的源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建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模式: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实施统筹规划、统一领导。既是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红船精神"的论述,常学常新。"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源。"红船精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红船精神"这一重要论述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宝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理论,对推动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炼和具体体现。本文对中华民族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的概念作了科学理解,并论述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探讨出建构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