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我国《刑法修正案(六)》规定了虚假破产罪,该规定为打击虚假破产犯罪奠定了刑法基础,真正从刑罚的高度对债权人的利益给予保护。我国虚假破产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仍有缺失,本文对虚假破产罪的概念、要件及立法实践等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遏制虚假破产犯罪提出实践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是与注册会计师刑事责任最为密切的两个罪名,有关此两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在立法方面,探讨了两罪的追诉标准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法定加重情形等问题;在司法实践方面,从单位犯罪、共同犯罪两个方面探讨了两罪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3.
组织贩卖人体器官罪是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的罪名,由于理论界和司法实务当中对本罪的理解众说纷纭,加之立法不健全,给司法实践中对本罪的认定造成了很多困难。本文对本罪的几个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刑法修正案六,对原刑法第312条作了修正,两高旋即出台了《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正式确定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这一罪名。本罪作为赃物犯罪的基本罪名,在司法司法中应用较多,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该罪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法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贿赂罪,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有行贿罪等6个罪名。这些罪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分析比较其中相近易混的罪名对完善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应修改《刑法》有关条款、归并单位行贿罪和介绍贿赂罪,以更好地从严打击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6.
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突出效果,使得各国对环境刑事立法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1997年《刑法》在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设置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实现了中国环境刑法的跨越式发展。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和不断高发的环境犯罪,中国环境刑事立法应当确立对环境法益进行直接保护的原则,通过完善环境刑事立法体系、科学界定环境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和完善环境刑法的刑种等,重新构建中国环境刑事责任制度,以充分实现环境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关于伪劣商品害人事件层出不穷,从金华火腿案到阜阳劣质奶粉案,无不反映出伪劣商品对社会的危害性。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现象在我国现阶段不可能消除,但必须予以有效遏制。基于刑法最后手段性的理念,应当充分运用其他法律、法规的综合效应,加强这方面的处罚;但对危害严重的,则必须运用刑罚——定罪判刑予以调整。按照现行刑法对本罪的立法目的,并结合2000年4月“两高”联合作出的《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本文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未遂,处罚依据等对这一类罪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走私犯罪已历经《刑法修正案(四)》、《刑法修正案(七)》、《刑法修正案(八)》共计七个条文的三次修正,所反映出的立法不完善可见一斑。目前走私犯罪在体系结构、罪名设置、量刑规定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建议以各种走私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利益及其危害程度,作为规范走私犯罪结构体系的前提与依据,完善罪名设置,均衡刑罚配置,保障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实现。《刑法修正案(八)》取消走私犯罪4个罪名的死刑适用尤其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死刑废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1997年刑法是在1979年刑法的基础上修订的,修改后的刑法虽然规定了单位犯罪,但刑法学界对单位犯罪的诸多方面仍存在分歧。本文立足于我国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对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构成、处罚原则进行论述,并阐述了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惩治单位犯罪应重视和完善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非法经营罪是1997年《刑法》修订后变动较多的罪之一,近年来,全国人大及两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非法经营罪的补充条款、立法解释及司法解释,这在我国刑法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一方面造成了司法实务部门具体实践活动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公民及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自由。因此,为了准确理解非法经营罪,有必要对国内外非法经营罪的立法发展及其构成进行具体阐述与界定,以期对刑事司法有所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违法发放贷款罪是《刑法修正案(六)》修正的刑法罪名。尽管其构成要件较为简单,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凸显出一些问题,影响了该罪的司法适用。本文以本罪的立法沿革解读为切入点,对本罪的犯罪构成作了深入分析,并对实践中罪与非罪、直接故意违法发放贷款以及违法发放贷款并兼施受贿行为等司法认定的疑难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希冀为该罪的适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刑法修正案(八)》第26条、第27条和第28条对刑法第151条、第153条和第157条作了修改,对走私犯罪的刑罚配置、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行为方式以及数额认定等方面进行了修正。这些修正体现了世界刑事立法轻刑化的发展方向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密了刑事法网,加大了对走私犯罪的打击力度,但本次修正对走私犯罪死刑废除的个罪取舍上过于激进,也未能消除原有走私犯罪法条之间的冲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类型化立法问题,因此,走私犯罪的刑法规制还有待后续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关于环境犯罪危险犯的规定.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仅仅依靠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手段已不足以对严重危害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的防治.从环境立法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环境犯罪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结果都表明确立环境犯罪危险犯是必要的且具有可行性.应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在惩治环境犯罪方面的有益经验,完善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使其适应有效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盐城水污染一案,弃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而适用投放危险物质罪实属无奈之举,案件的判决折射出我国水污染犯罪刑法适用的诸多困境,而修改和完善刑法关于水污染的犯罪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八)》适当取消近年来较少适用或者基本未适用过的部分走私犯罪的死刑刑罚,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也符合“少杀、慎杀”的刑事司法政策;在取消死刑的同时,《刑法修正案(八)》调整和完善了走私犯罪生刑刑罚结构,保持了刑罚调整的科学性;修改了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要件,加大了对“蚂蚁搬家”型走私行为的打击力度,使走私犯罪的刑事立法更趋前瞻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逃避缴纳税款罪"取代了原来的"偷税罪"。本文以法律对于此项犯罪的具体修正为切入点,分析了立法的进步及其所反映出的立法理念的变化;通过对立法理念与现实实践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的分析,指出了此次法律修正的不足之处,对其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早在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之中以立法形式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加以规定,该补充规定第11条第1款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其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没收其财产的差额部分。”此规定一经颁布,便在理论界和司法界引起了许多争议。该条文的确立,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查处贪污、贿赂及挪用公款等犯罪过程中,发现犯罪人拥有与其合法收入相差巨大之财产,而又无证据证明该财产为何种犯罪所得,因而无法制裁的问题。可以说,在立法上是基于功利之需要而救济司法之无奈。1997年刑法吸收了此条内容。由于此罪争议时间较长,争议范围较广,许多方面现也已形成共识,但笔者认为,结合司法实践,对该罪的探讨还存有意义。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该罪犯罪构成要件及特征和应该如何更恰当地确定罪名、该罪的证明责任由何方承担,以及立法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妨害证据制度方面的犯罪作为一个罪群(罪族)从整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指出立法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完善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将污染环境犯罪规定为结果犯。而根据刑法犯罪既遂形态理论,分析污染环境犯罪的特点,并结合国外的立法经验,将污染环境犯罪规定为危险犯更有利于保护环境和预防犯罪;同时对实施污染环境犯罪的单位也应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0.
司法能动性指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则,并充分运用司法经验,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从而理性地对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作出判断。在能动司法的语境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明确提出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这一制度开创了未成年刑事审判的新纪元,既体现了法的正义价值,符合刑法的谦抑性和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又顺应国际刑事立法发展趋势。但该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涉及到理论、立法、司法、观念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从其设立到发挥效力,还须有特定的环境、条件以及配套的制度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