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客观评价中国实行了2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意义与成就,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
肇端于1960年代的“新计划经济论”经历了一个从“计算机社会主义”到“大数据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其基本理论信条是“算法为王”,即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化。此信条在今天的典型表达是:大数据使整个经济生活呈现出一种可视化图景,“看不见的手”已然清晰可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计划经济”论虽然持有对“市场”的承诺,却把经济计划全然奠立于大数据基础上,并由此提出全面恢复计划手段的实践构想,从而陷入否定“市场”也即否定大数据存在根基的理论境地。走出“数据拜物教”迷雾可以看到,大数据不能重塑“新计划经济”,但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宏观调控的新工具,大数据能促成“市场更加有效”与“政府更加有为”的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国在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及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运动方式。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经济体制的选择。经济体制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后,迫于国内“一穷二白”的经济形势,为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党制定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研究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产物。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毛泽东计划经济思想的形成原因、毛泽东计划经济思想的内涵与本质、毛泽东计划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毛泽东计划经济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对当代的启示四个方面。在述评学术界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现实依据,其形成经历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在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之后,随即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但主要还是在摸索中前进。“只争朝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体制日益僵化。到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与缓和,中国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略。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随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规模发生质变上了台阶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①是我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时期,其间逐渐形成的计划经济思想对当时储蓄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显著提升了储蓄总量和国民储蓄率,强化了政府对国民储蓄的控制,而且通过储蓄总量、结构政策以及强制储蓄等方式,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储蓄格局.  相似文献   

7.
针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总体运行机制,程恩富教授从经济活动的“自然形态”出发,以“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两组范畴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市场-国家”双重调节建立“有计划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市场-国家”双重调节思想否定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决定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可以为解决“资源错配”问题、实现“空间协调”和“精准调节”等提供理论指导、运作机制和可行路径。“市场-国家”双重调节是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调节方式,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扩大内需,加快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加速推进“循环转进”,进而助力新发展阶段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8.
通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前后两个30年的对比,记述了改革开放前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了逐步实施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中的抉择.同时,指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表达了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模式的信心,以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明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时期从事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方法以及解放初期的市场大波动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和形成的路径,认为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而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照搬苏联论"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光辉的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2008年,即改革的后16年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用渐进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效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对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会计环境是会计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化教育、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的总称。会计信息质量是指财务会计信息应具有或达到什么特征,才能完成其具体或基本的会计目标。本着重分析了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影响,研究了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揭示了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深层原因,不仅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依据,而且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构建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强 《现代经济》2003,(2):56-57
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后勤系统,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事业单位运作的模式。企事业单位后勤产业管理要走社会化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后呈现的趋势。企事业单位的后勤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保障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起到过历史性的作用,但是它本身固有的一些弊端,诸如人员庞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大一统"金融体制;"后40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市场化为基本线索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新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基本逻辑。始终坚持金融本源、立足本国国情、加强有效金融监管,是新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天津港口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了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天津港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天津港口的发展状况,提出了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加大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天津港现代服务业水平;创新发展思路,吸引外商投资;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际物流的核心载体作用的转型策略,以确保港口城市稳定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价格体制改革。在计划经济中,政府对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实行直接管制,价格成了政府推行计划经济的工具,也因此失去了作为资源配置信号的作用。打破政府垄断价格制定权的格局,让市场供求决定生产要素和消费品价格,是价格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被纳入我国“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之一,可见其对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探讨我国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的原因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即试图从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方式的对应性、指导思想、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资源约束上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屡议不改的根源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经济危机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其本身是一个市场问题,一个市场失败的问题。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它是"最优、最大、最好"的。经济危机的影响完全依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烫平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商业法治60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与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各个阶段相适应,商业法治各具特色,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法治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也时常经受日新月异商业发展的挑战.可以认为,业界探讨的商业法,商品流通法、市场流通基本法、商事通则等,本质上都是商业基本法.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草的<商业法>虽未见立法成果,但推动着商业基本法研究和商业法治建设进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商业交易(买卖)活动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商业流通现代化建设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商业基本法.我们应当关注并研究商业基本法立法模式、形式、体系、规范层次;研究相关的商业习惯法、商业惯例、商业行规的地位、作用,期待中国商业法治建设更多的实质性成果.  相似文献   

19.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使我们政府那套曾经适应计划经济的职能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职能。政府职能的重心应当从“直接管理、微观管理经济”转变到“间接管理、宏观管理经济”上来。  相似文献   

20.
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两个根本标准来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是一个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经济体制。但在历史视野中,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作为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直接对立面登上历史舞台的。如果我们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作为正题,那计划经济就是它的反题,当今时代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便是两者的合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