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竞争法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竞争法的发展经验,研究中国竞争法的发展未来,以探讨中国特色的竞争法律发展规律,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禹芳 《全国商情》2007,(11):108-112,114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极具竞争优势的隐性财富逐步被纳入了法律强制保护的视野.当今世界商业秘密立法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两种--以英美为代表的侵权法保护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竞争法保护模式.中国对于上述模式的吸收与借鉴必须建立在本国的国情的基础上,现阶段中国商业秘密的立法应当以竞争法为主导.  相似文献   

3.
美国最早的反倾销立法-1916年反倾销法规因其浓厚的反托拉斯色彩而不被熟知,近期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专家组对1916年法规违反世贸组织反倾销规则的裁定,涉及一个重要议题-反倾销法与竞争法的关系,本文从该案入手,以1916年法规为范例,从国内法与国际贸易法律框架两个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竞争的动机是经济主体效益最大化。而受此动机驱使,违背商业道德,损害其他竞争利益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始终存在于经济生活之中。为有效地规制市场竞争秩序,应尽快完善我国的竞争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特许经营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作为企业分销系统的构成要素,能够起到降低风险,沟通生产与消费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诸如指定购买与搭售、联合定价、经营等违反竞争法的问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形势,应从竞争法的层面上对其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6.
时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通过对中国法律体系的构建从逻辑层面上进行深入分析,在综合考量"演绎建构主义"和"归纳进化主义"两种逻辑建构进路后,对中国法律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更好构建中国法律体系的设想,以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和严谨.  相似文献   

7.
网际网络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从"电子商务"此名词就可知道许多商务活动已搬到网络上来进行.商场如战场,商场上之竞争向来激烈,但不能用不公平的手段去竞争.超级链接的利用也可能造成不公平竞争.本文从德国法院判决探讨超级链接可能违反竞争法之类型与理由.  相似文献   

8.
公开性是竞争法的最为基本的原则。从古希腊罗马将政治社会作为公共领域,人需要在公共领域,以公开性作为自身成长的基础以来,这种思想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被确定下来。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社会也继承了这一思想,将市民社会作为磨练和发展社会成员能力的平台,将市场经济作为提升社会成员美德的基础。这一原则同样也作为经济社会的一项最为基本的原则,构成市民社会和竞争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特许经营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作为企业分销系统的构成要素,能够起到降低风险,沟通生产与消费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诸如指定购买与搭售、联合定价、独占经营等违反竞争法的问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形势,应从竞争法的层面上对其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0.
论商业秘密权的性质及其竞争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秘密不是物权法上的“物”,而是一种与专利不同的知识产品;商业秘密权不是一种与专利权一样独立开来的知识产权,而是属于公平竞争权。我国应由竞争法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并且这种保护是充分的。  相似文献   

11.
"方韩之争"掀起了人们对代笔的讨论。大多数人认为,代笔尽管存在一些道德争议,但并不违法。事实上,代笔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代笔行为具有不同的法律属性。著作权法仅对报告、讲话、传记等作品代笔的合法性做了规定,从商标法、竞争法、劳动法等视角则可以深入认识其他形式的代笔。对代笔的法律规制不仅事关著作权法的修订,而且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绿色法律制度的历史还比较短暂.为了实现绿色竞争要求所代表的更广泛更重大的社会利益,应探讨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未来绿色竞争时代的需要,及时建立我国与绿色竞争有关的法律制度;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和应对新的壁垒形式,应该尽快完善有关SPS、TBT的有关绿色立法;反垄断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共同的内在要求,而对绿色竞争领域的垄断行为进行规制是反垄断法的又一项重要任务.绿色竞争问题是当代市场竞争无可回避的.要从制定法上比较彻底地解决我国绿色竞争领域内的问题,就必须制定统一的《绿色竞争法》.  相似文献   

13.
完善防范信用风险立法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防范信用风险立法主要从二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大以法律为中心的信用制度体系建设力度,积极健全个人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从制度层面上构建信用制度体系;其次,完善部门立法,构建和谐金融.法制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加强金融立法、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并强调在完善立法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法律的可操作性.对原来的法律进行修订,如《公司法》、《担保法》、《破产法》.积极制定防范信用风险所需的法律,如《执行强制法》,填补相关的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14.
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目标、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行政垄断、反垄断委员会、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职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中国反垄断法有成功之处也有缺陷。反垄断法对于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基础性意义,从立法层面上看是比较成功的。但从执法层面上看,反垄断法关于行政垄断的规定无法适用使其蜕变成侵权行为法的特别法,使反垄断法建立统一大市场、维护自由竞争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而且几个执法机构不利于建立统一大市场和维护自由竞争。我国反垄断法大体上功过相抵。应当把交易费用学派确立为我国反垄断法立法和执法的指导思想。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实施细则或者反垄断法指南,使垄断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英美刑法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采双层次模式,先进行事实因果判断,再进行法律因果判断。事实因果判断以but-for原则为核心,在“并行因果关系”和不当扩张处罚范围的场合应当分别采用NESS标准和实质因素标准进行修正。法律因果判断以“近因”为核心,旨在考察行为发生结果的盖然性和介入因素造成结果的盖然性比较。预见说有主观归罪嫌疑,观念说过于抽象,政策说将行为人作为工具看待,它们均存在缺陷,只能作为判断“近因”的考察因素。英美法系的双层次因果关系判断相比大陆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逻辑清晰,渗透主观要素,实用主义色彩明显,值得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环境法与刑法发生竞合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此,理论上存在刑法优于行政法、行政法优于刑法、并合适用等三种主张。事实上,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澄清法条竞合与责任竞合的区别。当同一法域的不同法律之间发生竞合时,只能追究一种责任,当不同法域的法律发生竞合时,要同时追究两种责任。由于环境法与刑法同属于公法域,所以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竞合是责任竞合而不是法条竞合。不仅如此,刑法属于保障法,要遵循谦抑精神。因此,当两者界限不清时,原则上应遵循环境法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三位一体"性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普遍的制度实践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维度。在早期,法律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相妥协,衍生出道德化的“一般条款”,整部法律呈现出泛伦理化的色彩。在知识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手段的当代社会,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禁止食人而肥、搭人便车和不劳而获,为知识创造者和资源累积者提供了边缘性保护,成为衡量竞争者是否有限度、合理地利用既有知识的法律调控准则,。随着竞争乱象对法律规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自身司法技术的应对,在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巧妙地寻求平衡,实现了对市场竞争行为的有效控制。历史沉淀下的这三个维度,在各国的现实法律制度中都有反映,也各有实践功能和制度价值,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三位一体”的独特属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在的反垄断政策以新制度经济学派为主导思想,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社会福利和维护公共利益。中国的竞争政策应当支持垄断竞争和寡头结构,实现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相平衡。中国反垄断法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导向和反垄断法实施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相协调。把银行业作为适用例外领域有助于加强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金融危机期间,产业政策应当优先适用,根据反垄断法做出的裁决还应当进行产业政策审查,反垄断法的实施应当为产业政策服务。金融危机过后,反垄断法应当与产业政策法平行适用。反垄断法的两个基本原则(社会整体效率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可以为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出版的自由是法律允许下的自由,出版的不自由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自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出版的宏观管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用法律、法规规范出版市场.要获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出版自由,就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决打击盗版侵权、宣扬色情暴力、泄露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现象,如此方能保障我国出版事业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实行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现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权的需要.也是企业立足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还需不断自我发展,不断创新。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尚需在实践中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