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十年前,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十年来,西部地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普遍受惠。认真总结、提升西部大开发头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今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迎接西部地区更美好的明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税收要支持西部大开发 ,必须着眼于实行分类差别税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制订土地和资源开发优惠政策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推进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等十个方面的工作 ,努力提高西部地区内部要素积累及外部要素流入的收益率 ,走中国东西部“双赢”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应以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为参照系,从总体上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绩效,从而更有效地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理清政策投入要点,建立高效的政策体系;要引导重点地区发展,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也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创建西部新化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发展性,是对西部大开发宏伟工程的凝结、浓缩和标识;符合“三个代表”要求,能够代表先进化的前进方向;是对当代中国先进化的补充和完善。西部新化要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柱。创建西部新化能够振兴西部化、占领西部阵地、培育西部新人、推进西部开发。  相似文献   

5.
我国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加速发展”与“均衡发展”的战略 ,改革开放后的 2 0多年则是“梯度推进”与“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区域发展战略。西部区域发展既要坚持梯度推进 ,又要重视协调发展 ;既要重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又要重视“点轴”开发 ;既要考虑区域分工 ,又要重视特色产业的培育。西部大开发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27日,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人民日报社、重庆市人民政府和重庆市政协共同主办的“西部大开发与新的增长极”重庆开放论坛在重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来自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重庆市、四川省和陕西省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围绕“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新区域战略”、“构建更加强劲的西部开放增长极”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共同探讨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已实确定为中国下个世纪经济的大战略、大思路。西部大开发必须实行“重点突破战略”,即要把大开发定位在寻找某些能够实现快速、有效开发的重点产业和区块突破上,通过重点带一般,由局部到全局,实现西部地区的整体性开发和发展。这一战略突破口的定位,首先要以西部经济结构条件为背景,主要开展适应西部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项目的试验和研究,使其成为西部开发的典示范。其次在工作重点上要着力抓好西部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经济任务的解决。重点突破战略应具有战略的系统性,即要建立起一个“多维重点相配套的立体系统推进模式”。重点突破战略的“突破”推动手段,主要应靠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8.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国家经济整体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两年来 ,兰州市在这种大背景下 ,在西部大开发中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但要进一步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仍需进一步关注和着力解决好生产力布局的调整 ,实行“突出工业、工业强市”战略 ,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扩大开放 ,解决好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质量影响西部的投资效益。西部大开放,重在人才大开发;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稳定和留住现有人才;开发和利用好“银色资源”。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差距过大会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山东省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成为全省经济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的严重障碍。实施山东省“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差距问题。本在分析了山东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探讨了山东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山东省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盐铁论》作为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名著,其内容涉及到西汉帝国具体的财经政策、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外交方针以及民众生活等诸多方面,是研究西汉政治史与社会史的宝贵资料。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运用现代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对西部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大开发战略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文章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供了理论视角,同时从数据角度揭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文献视角和数据分析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格局加速构建,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东西部差距扩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突破路径,以期为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高等旅游教育既要立足本土化,也要走向国际化。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本土化是文化多元化和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旅游教育模式的"西为中用"、旅游实习过程的"漂洋过海"、人才培养方式的"中西合璧"构建国际化办学路径,通过专业建设"立足本土",教学内容"凸显本土",科学研究"服务本土"实现本土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发展是西部地区高等旅游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要部署,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的需要.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对国内外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是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把"都市圈"作为未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规划内容,意味着都市圈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带、城市群等空间形态将成为我国区域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我国都市圈发展也面临升级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手段,由此预示着面向"十二五",南京都市圈应该把民生福祉作为南京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为中国外交的未来指明前进方向。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报告中提出了多个新亮点、新观念和新思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地方环境立法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但西部现有地方环境立法已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其中主要表现为 :地方立法不健全 ,立法不科学 ,重点不突出 ,制度创新性差 ,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加快地方环境立法的速度 ,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 ,实现西部地方环境立法与国家环境法律、国际环境法律的接轨 ,结合西部特点强调以防为主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及公众参与的范围和途径 ,并在立法中明确公民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18.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尊重、服务、引导学员需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原则的根本要求。对西方公务员培训理论和做法,要注意结合国内干部培训实际,认清规范与转化的双重任务。由于目前学员需求在表达、汇总、分析上的历时性。要进一步明确和把握学员需求表达在场合、渠道和形式上的多样化特点,坚持动态把握、整体响应、差异服务、精细操作等原则。建立进校前的学员需求分析制度、在校时的学员历时性需求汇总反馈制度、离校后的学员需求跟踪制度。对学员需求,一方面要切实尊重、有效服务。另一方面要辩证分析、积极引导,使其统一于“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培训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中国主流经济学的争论是经济学繁荣和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关于主流经济学争论的焦点.不能简单地取消“西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的地位,不应当把“马学”与“西学”并存看成是两者的斗争和对立,而应当更多地看到两者在中国改革开放这同一个主题下面的共同作用.同时,要注意区分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学科的对象和目标.并且要创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学以保护中国改革开放当中已经形成的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保持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西部民族地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仍面临着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文化基础薄弱,培育条件不足和培育方式不明确,创新型人才闲置和流失,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整体文化素质、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采用创新管理模式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