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区域金融市场良性运行和“资金洼地”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其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地方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充分、中介服务体系的缺乏以及信用环境缺陷严重制约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并采用有效措施推进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为核心的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区域金融合作是关键环节之一。借鉴长三角、泛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区域金融合作的先进经验,要加强辽宁区域金融合作与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区域金融合作信息平台和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并积极支持和推动落后的辽西地区金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6年底农村资金互助社合法化文件的出台和2007年8月农村信用社第一阶段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正处于历史性突破的前夜。为更好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本文在对农村合作金融存量与增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陷入“存量改革难”与“增量发展受阻”的双重困境,其深层原因是政府在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中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农村合作金融都基本形成了各自比较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较具代表性的有四类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单一银行多级法人”的合作银行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复合,上虚下实”的信用合作体系,以法国为代表的官民结合,上官下民型的信用合作体系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寓于农业合作组织之中的信用合作体系,这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有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普惠金融在我国已经有近十年的历程,为破解“三农”问题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总体来说,目前农村普惠金融既不“普”也不“惠”,农村金融依然是金融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其主要原因,一是银行的商业性或盈利性与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之间存在矛盾,二是农村金融的高风险、高成本导致银行要么望而却步,要么提高金融产品价格。要破解农村普惠金融的“普惠难题”,政府应当在政策上引导、法律上规制、财政上支持,加强村镇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要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夯实农村普惠金融根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普惠金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香港“九七”回归,是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九七”以后,如何贯彻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如何继续保持和加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地经济的繁荣稳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正是在金融领域中,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九七”回归后两地金融关系的协调和金融衔接,其根本议题就是继续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德国、美国是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比较典型的发达国家,德国农村土地金融是以合作金融结合政府信用保障的模式;美国农村土地金融是以金融市场为主导,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并重的模式.农村土地金融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这两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其成熟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积极发展真正意义的农村合作金融,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后发优势,加快我国土地金融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较量、角逐,越来越表现为经济、金融领域的博弈。梳理金融中心的发展脉络,不仅能洞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幻,也能给当前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践以启示与借鉴。本文在分析国际金融中心“此消彼长”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探讨构筑各大金融中心独特地位的“优势因素”,并总结提炼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与优势,进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建设的路径选择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创新:特点分析与推进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金融创新的特点表现为:以政府权力为中心的政府供给主导型;触及传统体制与金融运行中主要矛盾的深层次金融创新较少;缺少明晰目标,随意性较大;以吸纳型金融创新为主;发展进程不平衡;管制较为严厉等。针对这些特点,应采取以下推进对策:强化微观金融主体在金融创新供给中的作用;转变回避矛盾、不敢碰硬的创新思维,把制度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政府应尽快制定明晰的金融政策;处理和协调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加强金融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科技与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促使“优良科技资源激活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催生优良科技资源”,推进我国科技产业的全面发展,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和信贷结构调整,以使科技和金融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互惠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为切入点,论述了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困境与出路,认为天府新区金融模式创新是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并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机制、多样性和差异性发展”的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金融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经济协调必然要求区域金融协调。解决中部经济凹陷的经济金融战略应当是实行“政府驱动-金融先导”政策,中部金融战略目标是“营造金融洼地,发展中部经济”,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模式是“市场引导-政府驱动-金融先导-区域倾斜”。  相似文献   

13.
自1996年<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在艰难中摸索前行.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历史性突破的前夜.至此,特别有必要对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有关战略问题作出前瞻性探索,以总结经验、纠正偏误,为下一阶段改革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鉴于农村合作金融已陷入"存量改革难"与"增量发展受阻"的双重困境,为更好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在总结、归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基础上,把这些经验与理论用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进而提出"农村合作金融增量渐进发展论"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非合作博弈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表现为负向互动的不公平纳什均衡;合作博弈下,二者则表现为正向互动的合作均衡。为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正觌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的演化趋势。在运用博弈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给出双方的合作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共生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宁波市象山县持续通过“政府推动、央行引导、三级联动、联社主办”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行动,举全县之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出一套以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与信用评价为主要内容,以开展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信”评定为切入点的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新路子,形成集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和信贷支持为一体的框架体系,在实现金融支农惠农方面掀开了新的一页。象山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差异的重要途径.服务经济发展的金融业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全方位地分析、研究区域金融竞争力,对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金融发展目标、合理构造金融发展布局、加快城市金融化进程、推进区域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金融竞争力发展水平有很强相关性,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为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红 《现代经济》2007,6(8):4-7
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相对于中国香港地区——目前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状况,都落后很多。本文比较了上海和中国香港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在经济总量、人口、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以及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距,指出,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促进金融集聚,以及政府在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高层级与底层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步提高。各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有所差异,但主要包括放松管制、金融创新、金融基建与政府推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比较分析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形成模式,总结它们的形成规律和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大国模式"。认为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多借鉴"大国模式",而其他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对上海的借鉴意义不大;同时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时应而选择自然形成模式为主,政府主导模式为辅的"大国模式",并针对上海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高层级与底层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步提高。各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放松管制、金融创新、金融基建与政府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