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民间习惯称之为“康巴”地区。“康巴” 一词系藏语音译。在作为族群概念时,其意为“康区人”(过去专指康巴藏族,现在泛指生活在康区的所有人);在作为地域概念时,它则是指“康巴人生活的地区”,即“康区”。这一地区为我国三大藏族地区(卫藏、安多、康)之一。在清末至民国初期,汉文史籍将这一地区称为“川边”或“川滇边”。西康建省后,又有“西康”之称。  相似文献   

2.
康巴文化的华丽面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民间习惯称之为“康巴”地区。“康巴” 一词系藏语音译。在作为族群概念时,其意为“康区人”(过去专指康巴藏族,现在泛指生活在康区的所有人);在作为地域概念时,它则是指“康巴人生活的地区”,即“康区”。这一地区为我国三大藏族地区(卫藏、安多、康)之一。在清末至民国初期,汉文史籍将这一地区称为“川边”或“川滇边”。西康建省后,又有“西康”之称。  相似文献   

3.
左手 《西藏旅游》2004,(2):66-72
小金县为藏、汉、回民族杂居区。嘉绒藏族是县内的主体民族。据《安多政教史》载:“嘉绒”二字,是藏语的音译,原指嘉尔木墨尔多山农区,原名叫  相似文献   

4.
一直先生在他的《藏地牛皮书》中说:“如果对嘉绒民俗、民居感兴趣建议到周围走走,嘉绒藏寨民居及石堡碉有独特魅力,尤以沙尔宗、白莎、松岗等地更为集中。另听说,马尔康地区有民寨建筑高达十层以上,依山势而建,笔者曾见过照片,此类民居绝无仅有。”一直先生所说的民寨建筑乃嘉绒藏族地区最具典型地方特色的建筑之一碉楼,它主要分布在马尔康县沙尔宗、大藏等乡的河谷和半山腰地带,方圆不过十余公里。这种民居的大小、结构及外形基本一致,通高均在20米左右。  相似文献   

5.
在2009年的春晚上,四川民族歌舞团带来的由藏、羌、彝等多民族演员共同表演的歌舞《天地吉祥》感动了很多人。21岁的嘉绒藏族姑娘卓雅,作为本节目的主演,手捧烛台第一个出现在镜头里,给以观众留下惊艳的一霎。  相似文献   

6.
在今甘孜州康定县鱼通区境内的大渡河沿岸,生活着一支约有7000人的、自称为“鱼通”的藏族特殊族群。 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藏族族群,长期以来他们一直生活在长不足20公里,宽不足1公里的地域内,其四周都为其它民族所包围,但他们却较完整地保存了与周边民族具有巨大差异的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我们在50期《最爱·看见湮没在时光灰烬中的村庄》中曾比较感性地介绍过生活在麦崩的鱼通藏族。本期,学者林俊华先生把他多年来对鱼通藏族的研究和思考形成了这篇文章,把这个神秘的族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7.
文本追溯"木雅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生活在康区的木雅藏族语言和习俗极富个性特色,他们是从何处迁徙而来,他们族群真正的祖先到底是谁?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女子进入15岁时,要举行“盘发结笄”的成人礼。随着岁月的逝去,古代女子成人礼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女子成人礼在素有美人谷之称的丹巴县并未消失,尤其是丹巴县梭坡乡的嘉绒藏族不但完整地保留了这一古老的习俗,而且还将这一奇特的风俗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9.
孟屯河谷风景区位于阿坝藏羌自治州理县西北部的上孟乡、下孟乡境内,景区幅员面积71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最高峰雪隆包(麦多什古神山)海拔5527米,日照年平均1672小时,年平均气温10℃,干燥指数1.38。距理县50公里,距成都196公里。属嘉绒藏族  相似文献   

10.
席平 《中国储运》2005,(5):42-43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经济较为落后。那么,我们能否将“内陆地区”转化成“沿海地区”呢?答案是肯定的。一、经济意义上的“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内涵并不是指一个地区离海边远近的地理概念,而已引伸为一个宏观经济上的概念。沿海地区是指临近国际港口, 交通运输便捷,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地区;相反, 内陆地区是指远离国际港口,交通运输不便,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地区。比如,江苏省南部地区靠  相似文献   

11.
刘杰文 《西藏旅游》2020,(2):100-105
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在藏族地区,有一座雪山,至今仍是处女峰。人类从未登顶,将来也不可能登顶(已被法令明文禁止),它是世界第二大山,亚洲第一大山一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卡瓦格博峰,太子雪山主峰,藏族地区八大神山之首,处于世界闻名“三江并流”地区,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的第一高峰,是全世界公认为最美丽的雪山,被誉为“雪山之神”。  相似文献   

12.
纳木日和他们的巫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木日"作为一个族名,对于许多人都还相当陌生。即便是在"纳木日"生活的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境内,当地许多的的藏族、汉族和彝族人,他们对"纳木日"这个名字及其这个民族的陌生程度,也并不比外地人好多少。2004年8月,我在四川九龙和木里两县,对生活在当地的"纳木日"人作了一些调查。我知道这些调查还不全面,也不深刻,但我相信能人们了解这个族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神品酥油花     
藏族酥油捏塑亦称酥油花艺术,是藏族寺院宗教艺术和民间大众艺术中最受人们喜闻乐见,充满吉祥喜庆色彩的艺术珍品。它是地道的雪域本土民间传统艺术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法、使用特殊材料、植根于高寒地域,属于藏民族独有的艺术奇葩。酥油捏塑是藏族艺人利用当地高寒气候条件,高原特产酥油具有凝结不化的特点,在酥油里伴以各色矿物颜料,以酥油代泥,用手捏塑的特殊雕塑造型艺术形式。是古老的藏族本土宗教——苯教文化、藏族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藏传佛教艺术沿用了这一形式,并使之发扬光大,成为集宗教性、世俗性、实用性、观赏性、审美性极强的多功能的藏族造型艺术形式。酥油捏塑的形制类似于雕塑中的浅浮雕,高浮雕,透雕,贴塑,也有近似三维的立体圆雕形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事物是具备恒远生命力的,它的召唤像穿越岁月与时光长河,生生不息。藏族地毯作为藏族家庭居室、寺院经堂及社会活动场所的重要用品,有着漫长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的色彩与符号会令首次接触者产生敬畏之心。无论是否熟悉藏毯的人,看到第一眼都会被它的美所惊艳。地毯上的花纹图案鲜艳夺目,从捻毛到织毯、修剪都是手工操作而成,柔软而细腻。藏族织毯工艺,既是藏族织染技艺的荟萃,也是藏族民间美术的杰作,有着独树_帜的文化意韵。自藏族织毯工艺诞生的2600年历史以来,它已成为藏族古老又新潮的一种珍藏所在。  相似文献   

15.
寻找香巴拉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长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她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哦,香巴拉并不遥远,哦,香巴拉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我们的家乡。——藏族歌曲《香巴拉并不遥远》这首流行藏区的优美歌曲,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引用了一个藏族人家喻户晓的概念:香巴拉。几乎所有的宗教,尤其是成熟的宗教,都有其“彼岸世界”,作为藏传佛教的大乘佛教的“彼岸世界”,其信仰的净土就是“香巴拉王国”。  相似文献   

16.
《西藏旅游》2012,(11):100-102
西藏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域,堪称为人类生命的屋脊。年轻人选择到西藏旅游、探险,是一种时尚,但西藏并不是年轻人的天下。老人和小孩,也可以远赴藏地,看西藏美景、体会藏族风情。  相似文献   

17.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十分普及而又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之一。 藏族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是极具本土地域风格特色和民族民间风采神韵的藏族石刻文化的特殊形式。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藏传佛教美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审美意义和神圣而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藏族编织工艺以品种繁多、形式独特,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的民族民间风格、质朴典雅的乡土情趣、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高的审美观赏价值闻名遐尔。是闪烁着藏族人民智慧结晶,凝聚着雪域民族与大自然抗争拼搏精神的产物,亦是勤劳质朴、心灵手巧和藏族人民爱美、创美、热爱生活的心灵美的展示。  相似文献   

19.
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400年以前。“羌姆”面具艺术作为一种凝固着藏族悠久、凝重的文明发展史真实的写照物。  相似文献   

20.
藏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具藏巴哇地区确一种鲜为人知的鼓舞,这就是该地区藏族的巴挡鼓舞。笔者耳闻目睹过巴挡鼓舞粗犷豪放的舞姿,热烈奔放的场面,它融说、唱、舞为一体,令人赞叹叫绝。现将其做一番概述,奉献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