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凡  胡健 《企业导报》2012,(2):147-149
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对江苏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文章就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从2007年的3216.9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620.4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1.79%(见图1),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和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高出5.79个和8.8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地区经济差距进行了分解,计算了服务业中具有高度集聚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再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空间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差异是地区差距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重  冯培英 《经济界》2006,(4):75-7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会超过制造业,即便是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却相对滞后,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腿长,一腿短”。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在众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近年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延展产业链和促进就业,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7.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除生产性服务业的制约因素,这对于安徽省来说,是经济腾飞的一个机会.为此,本文将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因素探究其应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元庆  宋青 《价值工程》2010,29(22):22-23
本文采用1993-2008年的经济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出发,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FDI与服务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基于检验结果做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主要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占到其全部服务业的50%以上,河北省作为工业大省,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本文提出河北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关系所决定的;是"做优二产"的需要;是推进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同时提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低;结构不优;缺少具体的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和有关政策;人才匮乏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发展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强产业链的引导,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水;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协作;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年河北省投入产出表研究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提供服务,其中分销性服务业需求最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有所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推动能力普遍大于需求拉动能力,但产业关联效应不强。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新驱动者的角色,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深入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研究结果既有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升内部能力,又有助于积极推进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深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产业集群、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以及与工业、其他服务业的互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文中介绍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转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并阐述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和支持性生产服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两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表现为:(1)目前,协同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仍以降低中间品投入成本和劳动力共享为主,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为辅;(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效果受城市规模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城市支持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果明显强于中小规模城市;反之中小规模城市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研究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其次深入分析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经济效应;然后运用基尼系数测算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最后根据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与现代制造业紧密联系的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消失和外资企业的纷纷撤离,如何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在世界市场中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是转变产业结构布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1995~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虑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作用及非线性作用,研究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产要素、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步减弱的情势下,科技进步和生产性服务业对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存在一定的负向的空间交互作用,同时也存在非常显著的正向的非线性影响,且后者的影响更大。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空间重构作用,合理的调整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将有利于加强其对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各产业融合的黏合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正在改变着以往的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而且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成为现代工业新的发展平台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实践证明,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重点发展的主导性产业,成为许多经济强省的支柱产业。但在一些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动因进行分析,以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谷宇  刘平洋 《企业经济》2012,(5):106-109
选取湖北省1990-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利用乔纳森协整检验方法对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其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湖北省GDP增长的贡献最大。文章最后提出了优化其内部结构、加快服务人才培养、扩大开放程度以及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加快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通过聚类分析,证实了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等级层次;以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呈现以苏浙为制造业基地、上海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当地和周边制造业,其"中心效应"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功能。研究结论为大都市圈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采取错位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