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地区间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差异明显,存在实现国内版"雁阵模型"的条件和机遇。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并不明显。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提出,将从四个方面加快国内雁阵式产业升级:从整体上优化国内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展对外经贸合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不断完善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产业良性转型升级,以及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根本上还是需要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真正激发出国内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并应重视伴随产业升级对劳动力人力资本需求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1个地区(9省2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并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绝对碳排放强度及相对碳排放强度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消费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大于生产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东部地区依旧是长江经济带相互贸易往来的最大受益者,而中部地区的优势逐渐被西部地区所取代。未来,长江经济带应当实行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中西部地区亟需实现向绿色制造转变以及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而东部地区则有必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促进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促进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促进东部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减轻中西部地区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提高中西部地区资源转换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是优化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加快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大趋势,是缓解东部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级城市规模分布与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的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东部地区各省市,成为"新常态"下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西部地区拥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潜力很大,近几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福利差距已经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程中,在其内在的增收机制作用下,即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引致需求增长、居民就业增加,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促进财政增长、居民社保增收,中西部劳动力供给下降导致用工成本增加、职工工资增长,在总体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居民就业的较大增加、收入的较快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区域收入效应。在"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促进所需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由东部向中西部顺利转移,而后促进区域收入效应的影响因子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合理、有序的引导作用,并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同时坚决避免将损害区域环境福利的产业引入本地区。  相似文献   

6.
院文章依据内生增长模型,对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对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规模经济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解释要大于对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解释相差无几.从全国范围来看,规模经济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要远大于比较优势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从而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已转变到依靠规模经济拉动的方向上来,规模经济而不是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住房供给弹性是制定和评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要指标,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中国住房供给弹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房价、信贷、土地供给和建筑成本等因素对住房供给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性。在东部,土地政策对住房供给影响最显著,在中西部,信贷和房价政策对住房供给影响最大。中国住房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均存在区域差异,这表明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市场供需特性,制定针对性强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各区域间公共支出相对于GDP效率的纵向和横向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资源配置方面日趋合理,而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实。因此,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促进中西部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自身也应加剧对教科研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汪博兴 《财会通讯》2009,(4):158-160
本文运用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各区域间公共支出相对于GDP效率的纵向和横向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资源配置方面日趋合理,而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实。因此,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促进中西部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自身也应加剧对教科研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国际国内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给"9+2"区域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亟需我们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一是加大区域合作的力度,在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二是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加速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速率和进度,推动东部地区加速产业转移;三是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中西部地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四是充分发挥区域合作机制的作用,加速"9+2"之间的大通道建设;五是加大进口,鼓励发展加工贸易,消除汇率风险,缩小国际贸易顺差,使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1.
熊倬 《中外企业家》2013,(12):18-21
引言 中小企业集群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也是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保持国内经济领先地位的重要条件。着力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同样是我国江西省等中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进位赶超,达到经济腾飞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由于近年来国际和地区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升级已经在全面推开,江西省中小企业集群升级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雷湖 《价值工程》2011,30(35):125-126
区域贸易是指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历史证明:存在区域贸易的区域比那些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地区更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各省区之间的区域贸易仍然比较弱,地方保护主义仍旧盛行。各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以专业化生产来提高各自的贸易利益。本文通过对我国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的研究,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借鉴美国促进国内区域贸易的措施,给我国合理的区域贸易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从乡村工业化视角探究农民城市化的内在差异,对揭示中国城市化实践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与中西部地区的半城市化不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民被认为已趋于完全城市化,但东部不同区域间农民城市化存在显著差异。苏南、浙江和珠三角是乡村工业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基于这三个地区的现实经验,发现不同的乡村工业化路径直接影响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土地、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并表现在区域内的市场结构、集体土地的开发权配置结构以及城乡关系结构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结构性基础,直接影响农民嵌入市场的方式、集体土地保障水平和村庄社会结构,并最终影响不同区域农民的城市化选择,使三地分别呈现出发展型、需求型、保守型的城市化类型。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增长格局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是推动区域增长格局演变的三大政策因素。近期内中国区域增长格局仍将延续目前的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远期看这种态势将会发生变化,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同,沿海和内陆地区在全国GDP的比重趋于稳定,不排除在更长的时段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回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下的农村金融差异 1、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差异明显 2004年我国东部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为9.1%,低于10%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为17.1%,西部地区的比例高达19.5%.由此看来,农业在中西部地区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西部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有待加强.2004年东部地区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1%;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主要还是由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其比重分别为64.5%和68.05%.由此可见,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在三大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决定了东中西部显著的经济差异必然导致农村金融在地域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在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下,比较优势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也不同。以东、中、西部制造业为例,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减弱,地方政府竞争主要体现为分散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日益增强,地方政府竞争则主要体现为集聚力。这就要求不同地区要处理好本地区比较优势、政府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广西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但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广东省是毗邻广西的发达省份,部分传统产业快速发展,全国市场占有率居于前列。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广西与广东的优势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广西实际需求,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据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消息,为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我国已经正在制订一系列政策,引导、鼓励外资投向中国这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国家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已制定出若干新的投资政策:(1)根据《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属于能够发挥中西部人力和资源优势,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列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中西部可选择确有优势的产业和项目,报经批准后,享受鼓励类项目的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优惠。(2)对限制类和限定外商投资比例项目的设立条件和市场开放程度,可比东部地区适当放宽。(3…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产业聚集在区域间合理分布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学术命题。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推动产业聚集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布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我国应该从两个方面推动产业聚集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布: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式发展;引导东部地区部分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具体的推进策略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建立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继续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配套产业。  相似文献   

20.
霍杰 《财会月刊》2017,(6):115-123
在对四次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产业重新布局的基本规律,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重新布局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移的区域环境,并通过比较探讨了中国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内部和周边各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单位劳动成本差异明显,多地具备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劳动成本优势。但从区位环境综合评价角度看,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某些国外经济体不适合承接中国大规模产业转移,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进行国内转移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