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征 《河北企业》2015,(4):30-31
<正>一引言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欧美等发达国家得益于量化宽松政策,失业率维持较低水平,股市趋于繁荣,经济好转。欧元区基于建筑、零售、服务业和工业等行业的企业以及消费者信心继续改善,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信心继续增强。而新兴国家增长放缓,巴西、印度等主要新兴经济体面临下行压力,危机爆发后印度与巴西的经济增长率也以个位数增长。但美联储开始酝酿减少资产购买额,美债长期收益率攀升,触发全球资产重新配置,资金回流成熟市场,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和金融市场面临压力。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造成以短期借贷的形式进入新兴市场的"热钱"流出东道国,造成新兴市场的货币和资产贬值,以及  相似文献   

2.
;量化宽松退出预期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已经显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流动性泛滥的国际环境下,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快速复苏的过程,资产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提振了经济。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渐退出,获利资本流出新兴市场,流向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发达国家将不可避免。近期,美联储已经开始为加紧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行考虑,且美国国内对于加快退出量化宽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外界一致认为耶伦上台后,美联储可能很快会宣布新的措施。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不仅影响其自身经济运转,对中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就将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量化宽松退出预期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已经显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流动性泛滥的国际环境下,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快速复苏的过程,资产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提振了经济.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渐退出,获利资本流出新兴市场,流向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发达国家将不可避免.近期,美联储已经开始为加紧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行考虑,且美国国内对于加快退出量化宽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外界一致认为耶伦上台后,美联储可能很快会宣布新的措施.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不仅影响其自身经济运转,对中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就将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这段时间,先是日本央行10月5日金融政策会议决定重新实施业已停止4年多的零利率政策,并创立总额35万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购入资产,以便为市场进一步提供流动性。紧接着是市场议论多时的美联储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落地,继第一轮定量宽松政策期间购买1725万亿美元资产之后,美联储在当地时问11月3日宣布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规模超过此前普遍预期的5000亿美元。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国家滥发货币的“货币洪灾”已成事实。  相似文献   

5.
在韩国庆州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联合公报,承诺“避免竞相贬值本国货币”,同意尽全力遏止货币贬值战争,化解紧绷的经济对峙关系。 实际上,当前全球货币市场的混乱状态起源于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11月3日美联储宣布维持现有基准利率不变并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购买总额为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每个月购买规模大致为7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正一、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缩减进程按照去年底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议,自今年1月起美国量化宽松规模将从每月850亿美元降至750亿美元。这是自2012年9月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启动以来,美联储首次缩减资产购买计划的购债额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各项经济指标好转,美元回流,近期市场预期美联储将要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因美元乃全球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联储退出QE将是一段时期以来美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亦势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自从6月份以来,股市跌宕起伏,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  相似文献   

8.
到2011年6月底前,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通过购买国债向市场投放6000亿美元.这是美国只顾本国利益,不顾世界经济稳定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9.
孙仲涛 《新远见》2011,(1):14-19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公布了其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到2011年6月底将增加购买高达6,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增加相应的基础货币供给。尽管此前美联储已经有所暗示,市场也有一定的预期,但是该政策正式出台后还是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各种理解或质疑、赞成或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世界经济的走势。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的流动性泛滥将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其他国家货币币值,引发新一轮全球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在日前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饱受争议的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次成为焦点,从新兴市场国家巴西到发达经济体日本都纷纷批评这一政策的低效和负面溢出效应。尽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就此作出了辩护,但面对当前的经济现实其"雄辩"仍显苍白。  相似文献   

11.
自今年6月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结束之后,市场一直在猜测和期待美联储的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进而炒作“美元危机论”和“美元崩溃论”。然而,美国实际上经济依然稳固,美元地位依然强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关联储的QE3更值得深入思考,尤其需要从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对国家利益的远见综合论证。笔者认为,关联储的QE3将十分诡异地面对全世界,不会再重复老套路的发钞策略。而其目标正是打垮对手、继续一枝独大,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要忽视美国的实力和金融势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美联储第二轮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大放水,中国为了防止洪水泄到国内,淹没实体经济,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筑池以御之。他说,中国将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应对热钱。短期投机资金入境后,它们将被引入一个“池子”,而不是进入中国的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3.
数字     
《英才》2013,(1):20-20
QE4货币战争第一枪12月13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转操作,加上QE3每月400亿美元的额度,美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达到850亿美元。与之前有时间限制的定量宽松不同,QE3和QE4是开放式计划,这意味着,只要美联储认为美国就业市场没有显著改善(失业率降到6.5%以下),就会一直让印钞机开足马力。名词解释扭转操作卖出较短期限国债,买入较长期限国债,从而延长所持国债资产的整体期限。  相似文献   

14.
自2009年3月开始,美联储开始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会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很大的风险性。本文通过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研究,来讨论对我国外贸出口以及外汇储备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该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经济脱轨     
《长三角》2011,(7)
这个月,美国将努力争取两项经济里程碑。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或QE——通过用新造的货币来购买债券而放宽货币政策——将渐近尾声。策划用来刺激经济的“量化宽松”政策(QE)恢复将达到两周年。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结束被称为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以下简称QE)的资产购买计划。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QE政策的逐步退出将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资金将开始逐步回流发达国家,未来一段时间也将影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本文在介绍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QE政策退出对跨境资金流动传导的路径,阐述QE政策退出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实际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最近,美联储宣布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相对于此前两轮量化宽松,QE3更为激进,引发舆论普遍担忧。受QE3影响,日本央行9月19日决定进一步追加货币宽松措施,将资产翙计划的规模从70万亿日元扩大到8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42万亿  相似文献   

18.
乔虹 《中国企业家》2012,(19):38-39
在全球货币"放水"的背景下,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看,中国都需要逆周期政策9月,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QE)。14日,美联储同意推出量化宽松项目(QE3),6天之后日本央行也提前扩大了QE,并维持0-0.1%的超低利率不变。一年前,美联储的卖出短债买进长债行为曾被认为已经是"隐性QE3",但是当时的扭曲操作与此次QE3还存在着一定差异。美联储公布的  相似文献   

19.
金融     
《房地产导刊》2012,(10):119-119
美联储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在9月13日结束货币政策会后宣布启动QE3,新计划包括每月购买400亿美元MBS(抵押支持债券),时间不限,直到就业市场形势明显改善。美联储主席贝南克强调,就算出现经济复苏的证据,这项计划也不会很快结束。加上现有的卖短买长(扭转操作)举措,美联储预计每月在长债市场的干预规模将达850亿美元,这一状况将持续至年底。  相似文献   

20.
QE3通过美元这个"特洛伊木马"的传导,再次给中国输入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即QE3。和前两轮量化宽松不同,此轮政策没有设定实施时限,也没有对总体规模封顶;另外,美联储还声明,将根据宏观经济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收购债券的规模和措施。这意味着QE3成为一个极其灵活的没有任何限制的"印钞工具",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经历2轮的量化宽松之后,再次证明了自己"坐着直升机撒钱"的声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