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规划实践的指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对以往的城市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后,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既要关注早期的城市发展理论的分散化与集中主义思想,又要关注现代城市发展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吸收其精髓的基础上,以协同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理论,构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提出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并从学科、理论、哲学层面构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组织框架.结合顺德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三大目标的规划来解决发展中的三大矛盾,才能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综合发展及发展规模至关重要,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才能通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玉州-福绵-北流一体化概念规划中,通过引入水资源承载力、生态需水量等概念,重点探讨研究了以水资源约束为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以之为前提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8,(13):3-5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国家发展新形势、新战略要求下的郑州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和可持续发展对策等内容,以期对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首先,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进行界定。其次,以郑州城市为案例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最终,分析郑州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现状基础上,评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预警的理论和思想,将预警引入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的内涵及内容,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指标体系及结构体系,为实施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的研究提供了框架基础,使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评价走向了预警.  相似文献   

5.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的城市可持续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呈现的多目标、多层次结构使得其指标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松散性,这就需要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将其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可表达的综合指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监测,以便各城市能够更好的走上综合发展的道路.在评估方法上,可以对该测评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估模型,合理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由于多数指标具有模糊性,而且指标可以按不同的属性分层,所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我国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张兆清吕济爱狄杰友一、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渐进深化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负荷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受到城市内涝的困扰.我国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海绵城市"构想,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和生态问题的综合性理念.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存在理论递进的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思想具有先进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在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基础上,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城市群现代化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城市治理为核心思考"海绵城市"建设框架,利用治理理论在多元主体协商、利益调和等方面的优势,探索从根本上治理城市内涝.  相似文献   

8.
建立科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一种能综合地、完整地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是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工作.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弘 《数据》2009,(7):61-63
北京“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限制了北京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东京、巴黎等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建议北京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启动建设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打造分散疏解中心区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思想起源于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发展,但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却一直没有融合于传统城市的发展之中,从而使城市形态远离生态健康.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在我国出现了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与评价、城市生态化研究与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及生态城市发展研究和评价等研究热点,并衍生出不同部门、不同侧重点且带有行业特色的诸多生态城市概念,形成生态城市研究的多元化格局,也出现了生态城市管理的混乱现象.鉴于此,在对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及其评价体系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城市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城市综合功能为目标,提出生产功能、服务功能、聚居功能、健康安全、管理与影响5个层面共15个指标的生态城市评价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城市群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水资源承载力城市群的发展影响,南方城市群承载力高于北方城市群,承载力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呈倒U分布等承载力区域差异,并且诊断出五大城市群发展中的短板.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优化承载力结构、稳步提高城镇化进程、合理引导资源需求、实施空间管治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冯旺  崔岩  杨建立 《价值工程》2012,31(21):326-327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界定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HP-德尔菲综合评价方法,具有简化以往评价过程中复杂的数学运算又能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性与准确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土地综合承载力概念入手,从水土资源承载、社会承载、生态承载和经济承载四方面构建了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4个层次22项指标),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及聚类分析法等对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纵向比较以2004-2010年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变化情况为主,横向比较则将杭州与其他23个城市共同比较。结果表明,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逐年提高,经济承载和社会承载贡献最大,水土资源承载和生态承载成为主要障碍因素;在24个比较城市中,杭州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某旧车间混凝土基座检测工程实例,根据检测结果对结构现状条件下的损伤情况及承载能力进行评定计算,并针对其受损情况提出可靠且经济的加固措施,以达到正常使用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测算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的基本思路:测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人均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标准;根据相应的供给能力和人均需求标准,计算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现实与潜在的可承载人口数量;综合确定相应城市的现实与潜在的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蒋丹  高爽 《价值工程》2012,31(30):53-54
对于公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其采用的是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规定设计计算应满足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两种极限状态的各项要求。在桥涵的设计计算中不同安全等级是用桥梁结构的重要性系数来体现的,为了使不同安全等级的桥梁结构具有规定的可靠度而采用的作用效应系数的分项系数。  相似文献   

18.
唐丽艳 《价值工程》2014,(22):18-20
从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发展的意义出发,探讨区域知识承载力的涵义及结构,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的因果关系模型,并提出促进区域知识承载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he functions and benefits of mega-projects are required high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multinational investment projects will help strengthen cross-border communication among government,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which provide a basis for mutual trust. This study empirically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mega-project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cities, by using the DID method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15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first-line project of the West-East gas pipelin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cities along the line. However, the degree of impact on three dimensions is slightly different. The impact on the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is the greatest, then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Therefore, the decisions of domestic mega-projects should be unified with urban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al. The investment of mega-projects abroad should also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host citi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reativity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mega-projects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20.
孟贤军 《价值工程》2013,(17):245-246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各高校自觉将党的十八大精神渗透于教学之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核心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达到这一根本性目标,应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这既是我国高校育人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现实要求和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