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变迁的过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制度创新的主体由改革初期单一的中央政府转变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元的制度供给主体。与此相适应,在国家规范的各项经济政策约束下,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特定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政策,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一)重视政府体制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体制创新,就是要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让市场机制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式的晋升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官员以GDP来博取政治晋升的资本是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为了获得优异的经济增长绩效,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甚至不当激励是导致产能过剩,特别是区域性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利用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测算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情况,检验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产能过剩成因的区域性差异,结果发现:土地支持、金融支持、环境纵容、市场化程度和地方政府投资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产能过剩的作用方向基本一致,但在作用程度上明显具有区域色彩。最后从体制性“局限”、政府干预和市场运行三个维度提出化解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体制的发展,探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动情况。要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实行中央适度集权和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的混合体制。因此,要合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还要发挥法律和政策在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落实政府采购在加强宏观调控、刺激市场需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诸多方面政策功能,湖北省松滋市政府采购工作紧紧围绕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较快发展,有效减缓了危机带来的冲击,扩大了政府采购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市场竞争要求财力相对分散,而宏观调控又要求财力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反映到财政管理体制上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问题。分税制较好的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1994我国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十几年来,这一改革,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深化改革和加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堪称奇迹的高速增长。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揭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却忽视了伴随高速增长的频繁波动现象。一个完备的理论解释应该既能解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能回答为什么经济波动频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解释无疑更加深入。本文首先梳理众多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观点,指出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成功之处。然后,从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出发,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波动,发现根源于地方政府的“理性预期”和“学习效应”,地方政府的行为是导致中央政府宏观微调常常失效的关键。最后,本文从矫正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提出适应新环境、构筑新动力以及拓展新空间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7.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制度变迁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它对于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财政分配关系,振兴中央财政,遏制地方"诸侯经济",以及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财税体制,都具有重大意义。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较从前明显理顺,而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远未厘清,地方财政体制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基层县乡财政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了部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任其发展势必会导致地方财政危机进而威胁到中央财政,因而加强地方财政体制建设和进一步理顺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十分重要且极为急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电力消费效率是影响一个地区电力供应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对2003─2007年全国27个省份的全要素工业电力消费效率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表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制度条件三者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匹配是决定电力消费效率的重要基础。中国电力消费效率提高的主要阻碍是电力资源配置和地方产业发展中的政府管制与行政干预。因此,深化市场化导向的电力体制改革和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体制,实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制度条件之间的协调,是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和电力消费效率提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学者们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竞争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向市场化过渡过程中经济保持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特征是随着改革开放和财政分权,地区间差距逐渐扩大。考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区域微观主体三方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目标追求、约束条件以及不同作为,结论为:由于三类主体的不同目标和偏好组合构成了区域的不同发展路径,并因此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虽是技术性工作,但同时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政策扩散机制因此变得复杂而值得关注.在政策扩散理论指导下,建立“政策属性—政策扩散—扩散结果”的分析框架;以《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条例》和《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从中央向地方的扩散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政策属性的不同维度对政策扩散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地方官员晋升激励机制的存在,政策的经济和社会属性通过转换为政治优势促进政策扩散;而在央地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中,政策的技术优势对央地政府的意义并不一致,成为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扩散的独特因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设计是实现新时代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政策扩散研究为今后破解制度建设困境、提升相应的城市治理能力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区别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官员利益追求的理论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官员个体利益可以划分为短期利益、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并通过对3种利益追求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利益导向,以期获得分析地方政府行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实施,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地方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与工业产业升级步伐;但从近期来看,由于我国大部分省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多属于政府主导下的主要靠本地资源推动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必然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地方政府,应规范行政职能,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地方财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13年是中国新一届领导的执政元年。中国经济仍处于增长中下移过程之中,内生增长动力疲弱,政策放松的空间受到房~-E产价格、通货膨胀和众多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加之2013年是各国政府完成换届之后的元年,全球都在寻找金融危机之后的突围之路,转型和变革自然也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来看,新旧杂陈,但更多落地之策还悬而未决。我们抱有期待,但并不急于速成,2013,当是绸缪之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家.本土的企业家.或者说管理中国企业的中国企业家,对此的实际贡献不是很大。因为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GDP的增长被三大因素驱动.一个是有大量的外资进入,二是有大量的出口.第三有大量的政府投资。我们中国企业家必须清楚地知道,中国的企业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成长而成长。今天中国的经济和美国的经济总量相差7倍.可能五年前是11倍;但是中国企业的平均规模和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是在拉大.而不是在缩小。中国很多地方官员讲“不求所有.但求所在”,GDP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中国很虚幻的一个光环,同时给了中国企业一个非常容易满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央和地方关系无疑是国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不可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持续的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地区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反映到居民收入上,就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从而为今后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理下隐患.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应该力求弱化这种不平等局面,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利益进行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的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化进程本身带来了地区和产业的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进而造成收入分配不均,而政府过去的结构调整政策效果有限.因此,本文以期为行政改革中的政府找到更准确的角色定位,使政府在处理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改革期间持续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被称为“中国奇迹”。创造这个奇迹主要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但是,一些特殊的因素,例如,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低估的要素价格和“人口红利”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现在,这些因素已经或者即将开始消失,这将推动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重要转型: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增长。  相似文献   

17.
院基于省级数据,文章利用数据包络方法(DEA)评估了中国房地产行业效率。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东北、中部及西部三地区;全国平均技术效率得分呈现出倒U型特征;各省(市、区)基本上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表明,近些年地方政府过度关注房地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忽略房地产企业规模效率这一基本事实并未因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政策而改善,而当务之急是设计更合理体制机制改变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与约束,以引导房地产业与其它产业协调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外企业》2003,(1):2-20
企业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企业体制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领导体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本项目研究报告论及的苏南乡镇企业体制所指称的,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乡镇集体企业普遍实行的体制模式。它是由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体制进行改造的基础之上,顺应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时期之后经济社会环境的全新变化而逐步形成的;二是1997年大规模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形成的乡镇企业体制。发展初期的苏南乡镇企业(社队企业)体制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社队企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经营,实行国家计划外的市场调节;在企业产权制度形式上,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在政府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是政府、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三位一体的体制。乡镇企业成长时期的体制特点,一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来自于社区集体农业的资金积累,来自“劳动在厂、回队分配”的社区农民的劳动积累。二是投资主体是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三是企业职工以本地为主,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四是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市场交易方式是供销“两头在外”。五是管理体制上普遍仿效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实行社区政府与企业的双层经营、双重决策。苏南乡镇企业的体制创新,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相一致,又适当超前于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的经营制度变革,“五定一奖”、“一包三改”、“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等的推行,打破了企业分配制度上存在的“大锅饭、铁饭碗”,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第二阶段是“九五”时期以来的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经过产权的拍卖转让,苏南乡镇企业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间资本的大量进入,改变了乡镇企业以集体为主的所有制结构;社会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镇企业新体制正在形成。随着政府退出企业的微观运行,苏南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努力改变过去那种偏重于政府行政推动的领导方式,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政府的职能转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企业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苏南乡镇企业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高。WTO规则和世界范围内的新经济浪潮对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加入WTO给苏南乡镇企业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外大公司大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其次是我国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蓝须符合WTO规则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一体化引发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和经济规则变化的新趋势,给正处于体制转换时期的苏南乡镇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苏南乡镇企业的新一轮体制创新就是适应上述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提出来的。当前苏南乡镇企业开始了第三阶段的体制创新,即组织与管理制度的变革,其重点是:(1)推动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产权的优化重组;(2)积极组建混合所有制性质的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3)扩大直接融资,提高乡镇企业的自有资本率;(4)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劳动用工和职工就业保障制度;(5)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机制和经营目标的创新;(6)社区政府要从经济管理的主体转变为服务企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房地产走过十年,到了今天这种疯狂地步,可以说大都是钻了国家政策的空子。国家推进城市经济,地方政府就用一两万元一亩的绝对低价从农民手里圈地;中央考核GDP,地方政府则以一亩地一两百万元的高价批给开发商;国家照顾低收入者,实施经济适用房,开放商就盖150平方米以上,让穷人买不起,于是出现了经济适用房门口停宝马车的怪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地方政府绑定GDP增长目标的做法,是与中央“十二五”规划相违背的。与“十一五”规划相比。中央“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改善民生、淡化GDP增长;但是,现行体制下,GDP增长目标很难不被提及,根据地区差异.不搞“一刀切”才符合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